人 棄 我 取
商 品 大 王 羅 杰 斯 : H 股 越 跌 越 買 評分: 9.5 (2人) 瀏覽人次: 4,533 回應: 0
2008 年 可 能 是 散 戶 重 創 的 一 年 , 但 對 於 商 品 大 王 羅 杰 斯 ( Jim Rogers ) 而 言 , 可 能 是 其 財 富 大 增 值 播 種 期 。 事 關 這 位 與 索 羅 斯 一 起 創 辦 量 子 基 金 的 投 資 專 家 , 再 發 揮 「 人 棄 我 取 」 精 神 , 於 去 年 十 月 股 市 跌 至 低 位 時 , 在 香 港 默 默 增 持 中 資 股 , 瞄 準 H 股 出 擊 。 他 直 言 : 「 在 香 港 買 H 股 , 是 環 球 投 資 中 資 股 最 平 的 地 方 」 , 堅 持 「 H 股 越 跌 越 要 買 」 。
羅 杰 斯 昨 接 受 本 報 訪 問 時 強 調 , 今 年 只 會 投 資 中 資 股 、 商 品 及 日 圓 三 大 類 別 。 中 資 股 要 棄 A 取 H , 「 內 地 人 沒 有 其 他 渠 道 , 因 此 要 一 窩 蜂 買 A 股 , 變 相 推 高 股 價 , 但 我 有 得 選 擇 , 點 解 唔 揀 最 平 、 最 方 便 的 地 方 投 資 ? 香 港 、 新 加 坡 甚 至 美 英 等 地 都 可 以 買 賣 中 資 股 , 但 論 價 格 及 方 便 程 度 , H 股 是 最 佳 選 擇 。 」
談 到 目 前 低 迷 的 中 國 股 市 , 這 位 奉 行 價 值 投 資 的 專 家 , 與 大 部 份 投 資 者 的 悲 觀 情 緒 恰 好 相 反 , 更 力 撐 「 未 來 十 年 甚 至 二 十 年 是 屬 於 中 國 , 雖 然 內 地 增 長 引 擎 放 慢 , 但 部 份 行 業 其 實 完 全 不 受 金 融 海 嘯 的 負 面 影 響 , 其 預 測 GDP 今 年 為 7% 、 8% 增 長 , 遠 遠 拋 離 歐 美 等 國 。 」
這 位 中 國 通 似 乎 對 H 股 情 有 獨 鍾 , 「 在 可 見 將 來 , 我 不 會 出 售 任 何 中 資 股 。 買 H 股 是 長 線 投 資 , 算 是 送 給 Happy 及 Bee ( 兩 名 女 兒 英 文 名 ) 的 禮 物 吧 … … 不 要 問 我 股 市 何 時 見 底 , 投 資 要 放 遠 目 光 , 只 要 選 中 合 適 市 場 , 跌 市 可 以 買 得 更 多 、 更 平 。 」
雖 然 不 願 揭 露 持 股 名 單 , 但 羅 杰 斯 列 出 買 貨 五 大 清 單 , 包 括 農 業 、 水 務 、 基 建 、 旅 遊 及 電 力 設 備 股 , 認 為 這 五 大 行 業 是 中 資 股 當 中 潛 力 最 強 。
看 好 油 金 及 日 圓
「 商 品 大 王 」 維 持 商 品 大 好 友 本 色 , 「 計 及 通 脹 因 素 , 黃 金 歷 史 高 位 應 超 過 2000 美 元 , 現 價 只 為 800 美 元 , 油 價 現 時 回 落 至 40 美 元 , 礙 於 未 來 供 求 處 於 失 衡 , 2013 年 前 , 價 格 有 機 會 見 200 美 元 。 」 羅 杰 斯 續 稱 , 未 來 商 品 投 資 「 要 軟 不 要 硬 」 , 「 棉 花 、 咖 啡 、 糖 等 農 產 品 升 值 潛 力 尚 未 浮 現 , 日 後 上 漲 幅 度 最 可 觀 。 」 羅 杰 斯 昨 指 , 美 國 陷 入 二 戰 以 來 最 嚴 重 經 濟 衰 退 , 投 資 者 應 遠 離 美 債 及 美 元 , 買 入 日 圓 。
眼 光 獨 到
在 港 買 樓 是 最 差 投 資 評分: 7.6 (5人) 瀏覽人次: 5,767 回應: 0
記 得 去 年 四 月 本 報 與 羅 杰 斯 進 行 訪 問 時 , 當 時 本 港 樓 市 仍 然 火 紅 火 熱 , 席 間 問 及 是 否 置 業 時 機 時 , 這 位 商 品 大 王 以 內 行 人 口 大 潑 冷 水 , 指 香 港 樓 市 絕 對 是 最 差 投 資 工 具 , 假 如 他 有 物 業 會 選 擇 於 當 時 高 位 出 售 。 八 個 月 後 的 今 日 , 本 港 樓 價 下 跌 逾 兩 成 , 印 證 羅 杰 斯 並 非 無 的 放 矢 、 以 事 實 回 應 其 力 排 眾 議 的 論 點 。
展 望 今 年 , 羅 杰 斯 仍 將 樓 市 作 為 最 差 投 資 工 具 , 呼 籲 準 買 家 不 要 輕 舉 妄 動 , 因 為 美 國 以 至 香 港 樓 價 , 仍 有 很 大 下 跌 空 間 , 現 階 段 寧 租 莫 買 。
樓 價 仍 會 跌 籲 寧 租 莫 買
羅 杰 斯 解 釋 , 由 美 國 次 按 衍 生 出 來 的 樓 市 泡 沫 , 已 延 伸 至 汽 車 及 信 用 卡 貸 款 市 場 , 問 題 需 要 最 少 5 年 才 能 完 全 解 決 。
面 對 失 業 人 數 驟 增 、 消 費 能 力 減 弱 及 償 還 債 務 能 力 下 降 , 這 已 非 單 是 美 國 問 題 , 而 是 全 球 、 甚 至 香 港 人 面 對 的 難 題 。
他 笑 言 如 堅 持 要 買 Property ( 物 業 ) , 他 唯 一 選 擇 是 巴 西 農 地 , 至 少 可 種 農 產 品 , 較 具 升 值 潛 力 。
31/12/08
26/10/08
金融海嘯我學到的十件事
計算財富的話,我比幾星期前窮了不少。原先計劃五十歲前退休,現在可能要押後五至十年。我寄望醫學會不停進步,到退休時我仍有強健的身體享受人生。凡事要向好的一面看,財富不應着眼於金錢,若果以智慧計算,我比幾星期前富有了不少,而這財富誰也不可從我身上拿走。這幾星期眼巴巴看着自己的財富蒸發,但那股充滿智慧的感覺是我首次感受到。我要跟大家分享金融海嘯教曉我關於投資的十件事︰
一、所有股票皆危險,不管它是藍籌與否。藍籌股中,我以為和黃的抗跌能力應較高,因為它的多元化業務遍布全球,可分散投資風險。過去三年,和黃股價大多在70元至80元之間徘徊,它現價不足50元。《壹週刊》讀者的愛股宏利,它的股價兩週內跌三成,二三線股慘況更不消提。市盈率低至三至四倍,股息逾十釐的工業股處處可見,投資者執平貨不知從哪開始。
二、Buy And Hold策略潰不成軍。三年前閣下以85元購入長實,其間股價升至155元,假如沒賣出的話,這個理應穩健的長期投資現值72元。或者做一位價值投資者的首要條件是長命,畢菲特78歲仍不停作長期投資,我的退休計劃非自願地延至60歲看來並不過分。
三、所有人都輸錢。我有一位世叔伯退休後全職投資,他不沾手股票,只玩外匯,投資風險屬於穩陣派;他對日圓和澳元特別有心得。他的近況怎樣?我相信不用多說,他已兩星期沒有回覆我電話。
四、金錢不是萬物之惡,債才是。回顧歷史,幾次金融危機的成因都是負債過多,但借錢之前我們總是忽然失憶;銀行借錢給你和追你還錢時嘴臉的分別可以很大。時裝連鎖店佑威被債權人申請清盤,據聞原因是公司無力償還銀行12億元債務。我有個疑問,一間年賺不足一億元的中型公司,怎可以借到12億元?不計還本,每年利息起碼七至八千萬元!這是佑威抑或是銀行的錯?
五、「互不相干」(Decoupling)理論是廢話。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股票和債券,外匯和商品,所有投資工具全線下跌,最需要分散投資發揮效用的時候,它偏偏失靈。把雞蛋放在一個和多個籃的分別原來不大,結果都是輸。我現在仍聽到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跟歐美國家不同,不會受海嘯牽連… …
六、股價低不代表它不會更低。大概是今年八月,當時中資股股價已大幅回落,我跟一位我尊重的基金經理談天說股,我問他有沒有優質中資股可考慮購入。他向我介紹中海發展,解釋這間公司基本因素甚佳,股價並沒像其他中資股崩潰,甚為「硬淨」,當時股價約20元。中海發展現價6元。最令我困惑的,是到今日我仍覺得這位基金經理的分析沒有錯。
七、許多我們以為是聰明人其實不甚聰明。香港人喜歡以財富來衡量智商(甚至人格),即是財富愈多,人就愈聰明。在未來一段時間,香港的聰明人人口將急降。
八、從今以後,不要再相信入行少於七年的基金經理。去年恆指上升四成,買盈富基金已穩賺四成;稍為進取的基金經理賺七八成毫不稀奇。金融海嘯把基金經理打得人仰馬翻,投資者目睹投資經理的功架是,人贏我贏,人輸我輸。一個經濟盛衰周期至少是五至七年時間,以後考慮投資基金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請基金經理交出他過去七年的成績表。
九、原來梁錦松沒錯︰「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過去的順境寵壞了我們,對許多事情都持有不合理的期望。我們要再適應現實︰贏錢不是必然的,贏到錢很可能是運氣,投資路上荊棘滿途,輸錢深淵無處不在。
十、金錢不代表一切。我三歲的兒子不知道什麼是金融海嘯,他每天開開心心生活,終日幻想自己是管弦樂團指揮,最不開心是媽媽不在他身邊。今天回家,大力擁抱家人,他們最不介意你怎看自己。週末我會走出屋外享受陽光,因為去馬爾代夫的度假計劃無限期押後。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計算財富的話,我比幾星期前窮了不少。原先計劃五十歲前退休,現在可能要押後五至十年。我寄望醫學會不停進步,到退休時我仍有強健的身體享受人生。凡事要向好的一面看,財富不應着眼於金錢,若果以智慧計算,我比幾星期前富有了不少,而這財富誰也不可從我身上拿走。這幾星期眼巴巴看着自己的財富蒸發,但那股充滿智慧的感覺是我首次感受到。我要跟大家分享金融海嘯教曉我關於投資的十件事︰
一、所有股票皆危險,不管它是藍籌與否。藍籌股中,我以為和黃的抗跌能力應較高,因為它的多元化業務遍布全球,可分散投資風險。過去三年,和黃股價大多在70元至80元之間徘徊,它現價不足50元。《壹週刊》讀者的愛股宏利,它的股價兩週內跌三成,二三線股慘況更不消提。市盈率低至三至四倍,股息逾十釐的工業股處處可見,投資者執平貨不知從哪開始。
二、Buy And Hold策略潰不成軍。三年前閣下以85元購入長實,其間股價升至155元,假如沒賣出的話,這個理應穩健的長期投資現值72元。或者做一位價值投資者的首要條件是長命,畢菲特78歲仍不停作長期投資,我的退休計劃非自願地延至60歲看來並不過分。
三、所有人都輸錢。我有一位世叔伯退休後全職投資,他不沾手股票,只玩外匯,投資風險屬於穩陣派;他對日圓和澳元特別有心得。他的近況怎樣?我相信不用多說,他已兩星期沒有回覆我電話。
四、金錢不是萬物之惡,債才是。回顧歷史,幾次金融危機的成因都是負債過多,但借錢之前我們總是忽然失憶;銀行借錢給你和追你還錢時嘴臉的分別可以很大。時裝連鎖店佑威被債權人申請清盤,據聞原因是公司無力償還銀行12億元債務。我有個疑問,一間年賺不足一億元的中型公司,怎可以借到12億元?不計還本,每年利息起碼七至八千萬元!這是佑威抑或是銀行的錯?
五、「互不相干」(Decoupling)理論是廢話。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股票和債券,外匯和商品,所有投資工具全線下跌,最需要分散投資發揮效用的時候,它偏偏失靈。把雞蛋放在一個和多個籃的分別原來不大,結果都是輸。我現在仍聽到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跟歐美國家不同,不會受海嘯牽連… …
六、股價低不代表它不會更低。大概是今年八月,當時中資股股價已大幅回落,我跟一位我尊重的基金經理談天說股,我問他有沒有優質中資股可考慮購入。他向我介紹中海發展,解釋這間公司基本因素甚佳,股價並沒像其他中資股崩潰,甚為「硬淨」,當時股價約20元。中海發展現價6元。最令我困惑的,是到今日我仍覺得這位基金經理的分析沒有錯。
七、許多我們以為是聰明人其實不甚聰明。香港人喜歡以財富來衡量智商(甚至人格),即是財富愈多,人就愈聰明。在未來一段時間,香港的聰明人人口將急降。
八、從今以後,不要再相信入行少於七年的基金經理。去年恆指上升四成,買盈富基金已穩賺四成;稍為進取的基金經理賺七八成毫不稀奇。金融海嘯把基金經理打得人仰馬翻,投資者目睹投資經理的功架是,人贏我贏,人輸我輸。一個經濟盛衰周期至少是五至七年時間,以後考慮投資基金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請基金經理交出他過去七年的成績表。
九、原來梁錦松沒錯︰「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過去的順境寵壞了我們,對許多事情都持有不合理的期望。我們要再適應現實︰贏錢不是必然的,贏到錢很可能是運氣,投資路上荊棘滿途,輸錢深淵無處不在。
十、金錢不代表一切。我三歲的兒子不知道什麼是金融海嘯,他每天開開心心生活,終日幻想自己是管弦樂團指揮,最不開心是媽媽不在他身邊。今天回家,大力擁抱家人,他們最不介意你怎看自己。週末我會走出屋外享受陽光,因為去馬爾代夫的度假計劃無限期押後。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08/09/08
熊之點滴
美股大瀉,一間肯薩斯州銀行倒閉,加上市場擔心債券相關虧損會令美國最大保險公司AIG受累,杜指急挫241點,跌幅2.1%,跌到11386點,把早兩日的升幅完全抹掉;港股昨日大升712點,今日將面對壓力。金融市場動蕩,亦令資金大量流向債市,令債價上升、收益率跌,美國10年期國庫券收益率大升0.09厘,升到3.78厘。
AIG股價大跌5.5%,Credit Suisse分析員Thomas Gallagher 本來估計AIG 第3季每股有盈利0.13美元,昨日大幅調低至每股虧損0.86美元,因為最近信貸市場惡化,會令AIG要為債券相關投資作更多撇備。
肯薩斯州的細銀行Columbian Bank被州銀行專員及聯邦政府存款監管機構關閉,此銀行有7.5億美元資產。 現時聯邦政府手上有問題的銀行名單共有90間,在今年第1季就增長了18%。現時去估那一間銀行是最後一間倒閉的銀行,變得全無意義,因為隨時有銀行唔掂。
美國第4大證券行雷曼兄弟早前因韓國發展銀行有意收購而大升,昨日因收購可能告吹而大跌6.6%。美國金融市場變得非常脆弱,隨時因利好和利淡消息大幅波動。RBC Capital Markets 的債券策略師 T.J. Marta的比喻幾搞笑,佢話「現時美國金融市場的情況,係我有生以來看過最長的一套恐怖片。」問題是呢套恐怖片唔知幾時播得完。
個熊市有排未玩完,對股民影響很大,一般人以為熊市無乜大不了,都係上上落落,股票照炒。事實並非如此,熊市和牛市有好大分別,陸羽仁會一連幾天告訴大家熊市的特點。基本原則係「熊市只適宜投機者去玩,不適合投資者」。
一般散戶分兩種,第一種是「投資的我」,呢種人不喜歡炒出炒入,只想買股長揸。另一種是「投機的我」,經常進出,賺短期波幅。以「投資的我」而言,買入股票長揸,如果遇上牛市,就好易贏錢。剛結朿這次牛市,恒指由06年頭約15000點起步,升了一段,到06年中一度跌番近15000點的水平不破,之後就扶搖直上,到07年10月升到近32000點的高位,「投資的我」在06年頭至07年中買股票,揸住唔放,回落都唔放,直到07年10月,全部都會賺錢,總之識買股票就會贏,買入一線龍頭大股固然贏得多,買入二線股輪流炒亦都執唔少,買入四、五線的雞股如果有莊家炒作,更加係成倍成倍咁升,所以一句總結,牛市總體趨勢反覆向上時,「投資的我」盲目買,盲目揸,都會贏錢。
但同一個邏輯,在熊市之中就好災難,因為熊市的走勢是反覆向下,「投資的我」在任何一點買入股票,揸住唔放,當大市向下時,股票也向下,所以就會不斷會輸錢,係牛市同一個邏輯的相反,盲目買,盲目揸,在熊市任一個位入市都會輸錢。
你可能會話,我係長線投資者,唔驚,頂多就揸長線,揸佢5年、10年同佢鬥命長,咁講本來都啱,但有兩種情況令長揸都好唔掂,第一是愈買愈多;第二是你買嗰隻股票在熊市過後可以翻身,買著一沉不起的股票,喊都無謂。
先講愈買愈多,散戶遇到個市不斷跌,股票愈來愈平,若有閒錢在手,好多人不單止唔放,仲會加注,就係我所講的「溝淡」,假設你在高位10元買1隻股票,買了1萬股,跌到5元再買1萬股,再跌到2.5元再買1萬股,3萬股平均價5.83元,成本17.5萬元,最後隻股跌到1元時,你夾埋輸咗15萬元,如果揸住原來的1萬股唔賣唔賣,唔加注溝淡,只係輸9萬元,可見在熊市溝淡的禍害,會把股民在熊市買股的災難不斷擴大。
另一個問題係熊市揸股,要隻股在災難後見到家鄉至得,你高位買著隻電盈(00008),佢由高位28元,跌到低位5合1,現價4.8元,等如合併前0.96元,得番少少渣。同股唔同命,如果在2000年高位40元買了中移動(00941),雖然在2003年跌到低位14元,但最後番上來,現價仍有94.3元,呢啲股買貴咗無所謂,最後會見家鄉,但係有啲股買貴咗,可能好耐、甚至永遠不能上岸。
散戶可能買錯衰股,可能控制唔到自己不斷買股溝淡的隱憂,話熊市買股充滿風險,並不為過,所以「投資的我」在熊市最好忍手,少買為妙。
美股在大跌後反彈,油價回升至116美元,令能源股向上,加上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有足夠資金維持到年底,杜指升26點,升到11412點。
德國商業信心指數下跌,令市場相信美元較安全,美元兌歐元再上高位,美元指數升穿77,美國靠累死其他國家受惠。
昨日講到熊市只宜投機,不宜投資,那麼甚麼時候才適合投資呢?答案是熊市結朿後,牛市開始的初階段。
可能你馬上會問:「熊市結朿,牛市開始初,係唔係咁易分得清呀?」我話的確不易分得清,但你不要好準咁在熊市最低位撈到底,不用買到最平的股票,即使錯過了熊市最底部,牛市已開始,已反彈一段才去買,都唔係咁緊要,因為仲有好長時期慢慢揸,慢慢食。
舉中移動(00941)的例子可以說明。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到2003年沙士時股市跌到低潮,中移動在03年第2季跌到14個幾的低位,即使你好鈍,在03年沙士時完全唔敢買股,到04年股市明顯跌到定,熊去牛來的跡象已相當明顯,你可以輕易在04年用20幾元的價錢買到中移動,之後佢逐年上升,到去年10月最高升到160元,假設在04年以25元買股,3年間最高變了6.4倍。
我講過熊市的主要特徵是一浪低於一浪,每次下跌,又跌穿上一浪下跌的低位。而牛市的特徵剛剛相反,係一浪高於一浪,每次上升,又會升穿上一浪的浪頂。套落去睇03年的中移動,佢在第2季初見過14個幾的低位後,之後再跌,都未穿過、甚至未接近過呢個低位,所以睇完03年全年中移動的走勢後,不難確定佢已離開熊市。04年中移動股價還上下浮沉,未出現顯著升勢,到05年開始一步步上升,進一浪高於一浪的走勢,明顯進入熊市。即係話你即使在04年都未想買中移動,到05年見佢開始升時才買,仍然可以在30元以下買到貨。
人人都想在14元最低位買到中移動,在160元最高位放,但咁高難的動作,在100個人中,有99個做唔到,所以唔好對自己要求咁高。假如20幾元買到中移動,130元、140元放得到,都好叻o架啦,降低要求,做得成功的機會大啲。想買入14元的中移動,只能在低位去撈底,唔係唔得,要知道在熊市急跌中咁做,也要冒不低的風險,即使買入好股,還可能要跌幾成,要自己頂得順至好。
有個美資大戶同我講,話而家的股市不用心急去追,關鍵係美股未見底,港股長遠走勢離唔開美股,所以港股亦未見底。佢話美國至少要公布一兩季GDP負增長,才有希望見底,所以現在離底還有一段時間,想買股唔使急。呢個大戶亦用03年沙士做例子,話佢見香港樓市在03年跌到殘,到04年跌定開始反彈之後,他才在香港買豪宅,至今回報可觀,他話等到熊市清楚結朿後才入市都未遲。
現時港股不斷穿底,符合哂熊市特徵,反彈又上唔番高位,,未似已到熊市終結時,投資的我,等吓先啦。
美股第二日反彈,7月耐用品訂單意外地上升1.3%,比估計的零增長為高,刺激股市向上;油價再升2美元,令能源股上升;其他按揭金融公司成功發債,亦令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盈利會增加,杜指升89點,升至11502點,升幅0.8%,繼續反彈走勢。
昨日講到熊市不宜投資,可能惹起「價值投資者」的質疑,話只要睇啱股票價值,何懼愈跌愈買。
「愈跌愈買」的講法,源於股神巴菲特,話佢計啱股價的內在價值,如果發覺股價比內在價值有明顯折讓,就可入貨,入貨後如果再跌,佢會愈跌愈買。
又舉中移動(00941)做例子,唔好講內在價值咁複雜,講番簡單一些的數字。中移動現價市盈率16倍,息率2.2厘,以過往在牛市的標準,這種數字簡直係抵買,我地又應該點樣睇16倍市盈率的中移動呢?
中移動剛公布中期純利308億元人民幣,升51%,超過市場預期,問題是中移動能否全年保持這種高盈利增長,若能維持,故然抵買。睇市盈率有兩點要留意,第一是市場評價有主觀成份,第二是中移動能否維持現有的盈利增長,兩點亦互有相關。市場可以接受到幾多倍市盈率,係一個主觀感覺,以較誇張的大陸市場為例,6000點時,好多股票的市盈率去到50幾、60倍。如今跌到2000幾點,公司市盈率就回到20幾倍。有些盈利較穩健的公司,可能在6000點時和在2000幾點時盈利情況都無改變,但市場接受到o既股價就有天壤之別,這就是市場的主觀成份。「市場先生」有時出好貴價錢買一隻股票,有時出好平價錢買同一隻股票。
可能公司本身能否維持盈利增長更加重要,以中移動為例,市場俾16倍市盈率買一隻股票,表面看投資要16年咁長時間先至收得番,主要是假設呢間公司是高增長股,盈利每年會顯著增長,未來幾年盈利升得幾升,會拉番低市盈率,令投資不要16年咁長就收得番。問題的關鍵是公司盈利在經濟放緩時,能否維持高速增長呢?若盈利一倒退,呢個「高增長」的故事就破壞哂,即係市盈率因盈利下降而上升(盈利下降,股價唔變,市盈率就會上升),唔止16年才可收回投資,所以遇到盈利下跌,市場失望時,股價會馬上下跌。故然中移動中期盈利理想,股價有一定支持,剩下的問題就只係睇大市走向喇。
我估一般散戶唔係咁易計到股份的內在價值,亦唔係咁易具體估計到公司未來幾年的盈利,但大體上都可以睇到邊類股份危險啲,第一類是盈利可能受投資市場影響者,例如保險股,佢地好多收益來自投資,A股大跌,令它們投資收益大減,甚至投資部份要蝕入肉,所以我有點怕這類股份。第二類是股價仍然太貴的好股,例如早前未急跌前的中移動,又例如現時的招商銀行(03968)。
總括而言,若「投資的我」並不十分熟悉投資那隻股票的盈利情況,特別是無把握它在股市大跌、經濟增長放緩時能否保時盈利增長,就好難話「愈跌愈買」,只能等熊市跌得較深時,等那些股份跌到殘、跌到爛賤時,才慢慢入市去買。在熊市中,寧願買貴,唔好買得太早。見到股市反彈,亦唔好心急去追。
美股第三日大反彈,第二季經濟增長優於市場預期,令製造業及金融業股大升,杜指急漲212點,升幅1.9%,升至11715點的高位,但未升穿此浪高點11780點。港股在昨日期指結算日回吐,昨晚美股急彈,唔知港股今日跟到幾多。
美國第二季經濟增長3.3%,高於市場預計的2.7% ,而第一季的增長是1.9%。第二季增長主要由岀口帶動,貿易差額減至3376億美元,單計貿易令經濟增3.1%,扣去此因素第二季只增長0.2%,第一季只增長0.1%。
美國失業人數342萬,上周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仍在42.5萬的高位,經濟學家預計,下半年美國內需將會再放慢,經濟將跌入傳統的衰退中。
熊市不宜投資,適宜投機。我咁講並唔係鼓勵人投機,只係講對股市的基本觀察。
一般而言,牛市的週期較長,升兩三年唔出奇,頭段升幅較平穩,尾段升得急之後,才會急促波動。但踏入熊市後,波動會好大,在熊市一期和熊市二期,大市急插急彈,上落波幅好大,反覆向下,投機者就趁著這些波動搵食,插得深時博反彈,彈得多時又博佢再向下插。
擅長炒作的中環茶友話,若以炒作而論,熊市易炒過牛市。炒作有風險,在牛市炒上時,若最後遇上股災時,可以一日跌30%,做咗好倉未必咁易走得切。但在熊市炒跌時,就唔會遇到一日升30%的大挾倉,挾升3、5%已經好多,造淡倉的炒家唔對路仲有得走。
熊市炒作另一個好處是週期短,一個月一浪下跌,跌到咁上下下個月又回到次級反彈浪,彈到咁上又回歸基本走勢向下。炒家捕捉這些週期,若要求不高,只去食一個走勢7成左右,都唔係太難補捉得到。
有炒作這些熊市短浪經驗的中環茶友話,熊市炒波幅戒之在貪,特別是反彈的次級走勢,唔可以要求太高,例如今年5月的反彈,大市彈到24000點他就走了,結果升近26000點,最後2000點食唔到,但他一啲都唔覺得可惜,因為彈到咁高出乎了他意料之外,想食埋尾段的反彈,風險好高也。
你可能會話,我無乜興趣投機,所以陸羽仁話熊市適合投機,可能並不是你杯茶,不過世事有時有微炒的關係,炒作又和投資有關。茶友話,正路計熊市由二期轉入三期後,股市會愈來愈靜,成交愈來愈少,無論下跌或反彈的幅度都會收窄,股市會變得好悶,炒波幅會愈來愈難,其實這些死寂的日子,往往就是股市否極泰來的日子,牛市會俏俏開始。
所以即使係唔炒作的投資者,都可以留意住熊市的波動,到波幅愈收愈窄時,投資的機會慢慢會出現。那些時候上下波動都減少,「投資的我」即使不慎買錯,股票繼續跌,都唔再會以一日幾個巴仙的速度大插,心理上較易承受,美股上周中段急升,到周五回落,在戴爾電腦業績不理想等消息影響下,杜指急跌171點,收報11543點,美股又一次衝高回落,11780點的頂部堅不可破,暫時還是在上落波動。
颶風 Gustav吹到美國海岸,採油作業全部停產,油價回升,10月期油今早在澳洲市升1.52美元,升1.3%,升到116.98美元一桶。美元亦回軟,兌日圓跌番到一周低位,今早在東京市造108.21圓,比上周紐約收市價108.8圓回軟。歐元兌美元亦由紐約市的1.4673,跌到1.4697。整而言,美元呢一浪回升兌歐元最強,早前歐元升得過份,而家歐洲面對減息救經濟的壓力,所以歐元未能止瀉。
講番股市,美股在美元仍強的走勢下,仍在反彈浪高位附近波動,但港股卻已遠離這一浪在7月底造出的浪頂23369點,後來在上周四期指結算日又造出一個小浪頂21546點,恐怕又成為一個小浪高位,短期內難以上破,形成這個反彈浪完美的一級級向下走勢。港股比美股更早從反彈浪頂回落,主要因為以中移動(00941)為首的紅色股走勢極弱,上周反彈也是炒中移動業績,一到上周四出業績時,就玩好消息出貨,等你以為上周四是期指結算日大戶會炒埋呢一日,點知佢早一日已出咗貨,等你以為結算日有得升,就俾人抽水啦。
連續幾日講熊市,主要想為大家再淋吓冷水,令大家對熊市多點體認,知道熊市無咁快完,牛市無咁快會來。熊市有不同的下跌型態,有不同的成因,你想估佢幾快會完,就要明白佢下跌的型態和成因。
今日先講跌市的型態。最典型的熊市型態是以急插式下跌開始,我地會叫嗰啲跌市做股災,股市一日跌30%,盲o既都知道係熊市,近年美國最典型的股災是1987年10月的跌市,而香港最典型的股災係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跌市。87年美國股拖累港股亦大跌,當時的財政司翟克誠在半夜3點俾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叫醒,話要停市4天,李福兆話要停市是希望港股可避過美國股市,翟克誠未瞓醒就同意咗,結果港股停完市開番,仲大鑊,將累積幾日的跌幅一次過反映,美股大插完大反彈,反彈完再插,港股睇完人地場戲的悲劇結局才開市,就連反彈都無得彈,因為明知係悲劇結局,就無人咁蠢去撈底,停市令香股跌得更慘,跌到香港一個華資大戶賭輸期指輸到想唔找數,要港府逼佢找數;後來港府亦全面整頓聯交所,李福兆難逃牢獄之災。
美國在87年出現一日跌30%的股災後,美國政府就成立救市小組,防止股災式跌市再出現,結果過去21年美國股市真係有大跌,好少出現股災,而2001年911事件差唔多要出股災,都俾美國政府成功大放水扭轉跌市。香港無咁好彩,87年之後10年,到97年又出現股災,呢次股災源於亞洲金融風暴,但香港係主要衝擊對象,大炒家在股市和匯市雙途進攻,想同時衝低股市和港元匯價,特區政府新丁上場,就要接受嚴格考驗,頂到港元匯價就頂唔到股市,恒指在97年10月17000點,直插到10000點,開始時又係一日跌1000點、2000點咁樣下插,跌到98年初牛皮一輪,到年中又插落5800點,最後政府睇通個局,入市干預股市收場。
若熊市以股災式下插開始,熊市好快確認,股民想唔接受都唔得。但若熊市以慢跌開始,熊市遲遲未確認,到確認了亦有好多人唔信,溫水煑蛙,殺傷力亦可以好大。以美股為例,若股市直線下插,死得人多,對金融體系衝擊尤大,隨時頂唔順,因為大銀行快速崩潰,就會出現金融巨災。所以美國政府有救市小組,出術頂吓股市,令股市跌吓又彈,股吓又彈,無出現股災式下跌,好處是把痛楚減輕,好似一個人捱打,1日被人連打10鑊,可能頂唔頂死咗,但10鑊分開10日去打,可能又易頂好多,不過卻把痛苦延長了。政府已經俾機會你走,你夠醒目早發現,跌得幾跌就減倉,就可以把痛苦實質地減少,正如你俾人打兩三日,打了兩三鑊就閃咗,就好好多,你坐係度俾人打夠10鑊,可能唔死,但都會好慘。
好多網友期望終極一跌會來臨,其實有個假設,認為股市跌完終極一跌就見咗底,但我有少少擔心呢種溫水蛙式跌市,其實無乜終極一跌,港股已經到咗一級級落的地步,跌2000點、3000點,又彈番你1000幾點,上上落落,彈完再跌,有排都未跌完,當然跌得深時,波幅點數會減少,但都會繼續這種退三步進一步半的型態,還有相當一段時間要捱落去。
美股無大上落,杜指升15點,升幅0.1%,升到11532點,美元強勁支持美股。油價無大上落,10月期油紐約收109.49美元一桶,微升0.14美元。
美國經濟前景明顯唔好,問題是股市如何回應,美國第二大互惠基金Vanguard Group Inc.的負責人John Bogle話,美國經濟困難的前景是非常、非常、非常清楚地擺在前面,但很難預估美股如何去迎接或者去消化這種困難的形勢。
美國聯儲局公布經濟調查報告「褐皮書」,話上月大部份美國地區的商業活動放緩,同時所有12個聯邦儲備銀行地區都話因為商品價格上升,有加價壓力,不過由於出現總體招聘放緩的趨勢,令工資增幅溫和。由於金融危機和樓市疲弱,消費疲軟。
褐皮書展示一幅滯脹的圖畫,經濟停滯,物價上升,人民兩頭受壓,又搵唔到錢,又受到加價的生活壓力。聯儲局兩個星期後開會議息,雖然聯儲局會議紀錄顯示上次已經有三個聯儲備銀行的主席建議加息遏抑通脹,但估計聯儲局9月議息多數會維推利率不變,直到12月。
早兩日講分析熊市除咗睇佢下跌的形態外,亦要睇佢o既成因,今次由美國爆煲觸發的全球熊市,有深層的經濟原因,所以唔係咁易過去。有時大跌市是純政治性,例如2001年美國911事件觸發的美國跌市,或者1989年中國六四事件觸發的香港跌市,政治性的跌市通常會較短暫,觸發跌市的政治問題解決後,股市好快又會重上升軌。有時跌市是純粹金融性的,股市炒過籠就要調整,但調整雖急,若未影響實體經濟,又會恢復得好快,1987年美國的股災,就因為升得太顛,最後因電腦程式買賣觸發跌市,但股市暴跌對實體經濟衝擊不是太大,結果一年多之後,到1989年美股又再上高位。
但今浪美股的熊市,卻是由實體經濟出問題開始,表面看股市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次按危機和油價急升的壓力,但要理出一個源頭,應該是美國樓市下滑開始,美國樓市自1994年開始上升,升了13年,升出一個大泡泡,到2007年才開始下滑,本來樓市下滑已經大鑊,更由於美國人發明了大量有次級按揭成份的債券,樓市一爆,就觸發債市爆煲,債市爆煲,就令信貸緊縮;美國政府為了救市,就再大力放水大力減息救市,令本來已疲弱的美元急跌,再觸發商品和油價的大升浪,這個升浪當然有中國和印度的需求襯托,但真正觸發因是美元的弱勢,令全球的炒作資金轉去炒油炒商品;油價和商品價格大升,再推高全球通脹,結果就在需求減弱,通脹急升後,引發一次全球性的衰退。
這種跌市涉及最深層的經濟基本因素,各種因素盤根錯節,唔係咁易拆解得到。今年5月時,一度展現一個復甦的假象,當時美國的信貸市場開始有放鬆跡象,當時估算如果美國樓市在今年12月左右到底,信貸緊縮開始舒緩,跌市可能較快地過去。但結果事與願違,到7月美國兩大按揭證券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再爆鑊,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同時歐洲和亞洲亦開始被美國拖垮,出現滯脹之象,紛紛步向衰退,由於好多美國大公司依賴歐、亞,特別係亞洲市場支撐盈利,到亞洲一衰,再拖美國公司盈利,他們唯有以裁員節支來回應,就會加大調整的深度。如今看來,這次全球性的衰退,還有一段路要走。
對股市而言,牛市會長啲,熊市會短啲,熊市維持一年都好多,維持兩年只是少數,以美股為例,自1962年開始,以波幅無咁大的現代股市計,美股共經歷11次熊市,平均維持322日,即係近11個月,跌幅29%,其中最長的是1973年跌市(也是石油危機),自73年1月跌至74年12月,共跌了694日,跌近兩年,跌幅45%。
而家我地聽到好多說法,話美國出現自1929年最大的樓市跌市,英國又話60年以來面對最大的經濟危機,我們不能期望今個熊市係一個短期跌市,若以73年的跌市時間計,今次熊市應該從去年杜指在年10月9日14164點的高位回落起計,跌一年就跌到今年10月,跌一年半就跌到明年3月,跌兩年就跌到明年9月。我講起呢啲時間,有個中環茶友嘩一聲,話唔係跌咁長呀嘛?我話買股要作最好的預備,最壞的打算,人人都希望熊市今天結朿,但客觀啲去講,要預咗佢仲有排捱。熊市要轉勢,亦要從美國開始。
AIG股價大跌5.5%,Credit Suisse分析員Thomas Gallagher 本來估計AIG 第3季每股有盈利0.13美元,昨日大幅調低至每股虧損0.86美元,因為最近信貸市場惡化,會令AIG要為債券相關投資作更多撇備。
肯薩斯州的細銀行Columbian Bank被州銀行專員及聯邦政府存款監管機構關閉,此銀行有7.5億美元資產。 現時聯邦政府手上有問題的銀行名單共有90間,在今年第1季就增長了18%。現時去估那一間銀行是最後一間倒閉的銀行,變得全無意義,因為隨時有銀行唔掂。
美國第4大證券行雷曼兄弟早前因韓國發展銀行有意收購而大升,昨日因收購可能告吹而大跌6.6%。美國金融市場變得非常脆弱,隨時因利好和利淡消息大幅波動。RBC Capital Markets 的債券策略師 T.J. Marta的比喻幾搞笑,佢話「現時美國金融市場的情況,係我有生以來看過最長的一套恐怖片。」問題是呢套恐怖片唔知幾時播得完。
個熊市有排未玩完,對股民影響很大,一般人以為熊市無乜大不了,都係上上落落,股票照炒。事實並非如此,熊市和牛市有好大分別,陸羽仁會一連幾天告訴大家熊市的特點。基本原則係「熊市只適宜投機者去玩,不適合投資者」。
一般散戶分兩種,第一種是「投資的我」,呢種人不喜歡炒出炒入,只想買股長揸。另一種是「投機的我」,經常進出,賺短期波幅。以「投資的我」而言,買入股票長揸,如果遇上牛市,就好易贏錢。剛結朿這次牛市,恒指由06年頭約15000點起步,升了一段,到06年中一度跌番近15000點的水平不破,之後就扶搖直上,到07年10月升到近32000點的高位,「投資的我」在06年頭至07年中買股票,揸住唔放,回落都唔放,直到07年10月,全部都會賺錢,總之識買股票就會贏,買入一線龍頭大股固然贏得多,買入二線股輪流炒亦都執唔少,買入四、五線的雞股如果有莊家炒作,更加係成倍成倍咁升,所以一句總結,牛市總體趨勢反覆向上時,「投資的我」盲目買,盲目揸,都會贏錢。
但同一個邏輯,在熊市之中就好災難,因為熊市的走勢是反覆向下,「投資的我」在任何一點買入股票,揸住唔放,當大市向下時,股票也向下,所以就會不斷會輸錢,係牛市同一個邏輯的相反,盲目買,盲目揸,在熊市任一個位入市都會輸錢。
你可能會話,我係長線投資者,唔驚,頂多就揸長線,揸佢5年、10年同佢鬥命長,咁講本來都啱,但有兩種情況令長揸都好唔掂,第一是愈買愈多;第二是你買嗰隻股票在熊市過後可以翻身,買著一沉不起的股票,喊都無謂。
先講愈買愈多,散戶遇到個市不斷跌,股票愈來愈平,若有閒錢在手,好多人不單止唔放,仲會加注,就係我所講的「溝淡」,假設你在高位10元買1隻股票,買了1萬股,跌到5元再買1萬股,再跌到2.5元再買1萬股,3萬股平均價5.83元,成本17.5萬元,最後隻股跌到1元時,你夾埋輸咗15萬元,如果揸住原來的1萬股唔賣唔賣,唔加注溝淡,只係輸9萬元,可見在熊市溝淡的禍害,會把股民在熊市買股的災難不斷擴大。
另一個問題係熊市揸股,要隻股在災難後見到家鄉至得,你高位買著隻電盈(00008),佢由高位28元,跌到低位5合1,現價4.8元,等如合併前0.96元,得番少少渣。同股唔同命,如果在2000年高位40元買了中移動(00941),雖然在2003年跌到低位14元,但最後番上來,現價仍有94.3元,呢啲股買貴咗無所謂,最後會見家鄉,但係有啲股買貴咗,可能好耐、甚至永遠不能上岸。
散戶可能買錯衰股,可能控制唔到自己不斷買股溝淡的隱憂,話熊市買股充滿風險,並不為過,所以「投資的我」在熊市最好忍手,少買為妙。
美股在大跌後反彈,油價回升至116美元,令能源股向上,加上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有足夠資金維持到年底,杜指升26點,升到11412點。
德國商業信心指數下跌,令市場相信美元較安全,美元兌歐元再上高位,美元指數升穿77,美國靠累死其他國家受惠。
昨日講到熊市只宜投機,不宜投資,那麼甚麼時候才適合投資呢?答案是熊市結朿後,牛市開始的初階段。
可能你馬上會問:「熊市結朿,牛市開始初,係唔係咁易分得清呀?」我話的確不易分得清,但你不要好準咁在熊市最低位撈到底,不用買到最平的股票,即使錯過了熊市最底部,牛市已開始,已反彈一段才去買,都唔係咁緊要,因為仲有好長時期慢慢揸,慢慢食。
舉中移動(00941)的例子可以說明。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到2003年沙士時股市跌到低潮,中移動在03年第2季跌到14個幾的低位,即使你好鈍,在03年沙士時完全唔敢買股,到04年股市明顯跌到定,熊去牛來的跡象已相當明顯,你可以輕易在04年用20幾元的價錢買到中移動,之後佢逐年上升,到去年10月最高升到160元,假設在04年以25元買股,3年間最高變了6.4倍。
我講過熊市的主要特徵是一浪低於一浪,每次下跌,又跌穿上一浪下跌的低位。而牛市的特徵剛剛相反,係一浪高於一浪,每次上升,又會升穿上一浪的浪頂。套落去睇03年的中移動,佢在第2季初見過14個幾的低位後,之後再跌,都未穿過、甚至未接近過呢個低位,所以睇完03年全年中移動的走勢後,不難確定佢已離開熊市。04年中移動股價還上下浮沉,未出現顯著升勢,到05年開始一步步上升,進一浪高於一浪的走勢,明顯進入熊市。即係話你即使在04年都未想買中移動,到05年見佢開始升時才買,仍然可以在30元以下買到貨。
人人都想在14元最低位買到中移動,在160元最高位放,但咁高難的動作,在100個人中,有99個做唔到,所以唔好對自己要求咁高。假如20幾元買到中移動,130元、140元放得到,都好叻o架啦,降低要求,做得成功的機會大啲。想買入14元的中移動,只能在低位去撈底,唔係唔得,要知道在熊市急跌中咁做,也要冒不低的風險,即使買入好股,還可能要跌幾成,要自己頂得順至好。
有個美資大戶同我講,話而家的股市不用心急去追,關鍵係美股未見底,港股長遠走勢離唔開美股,所以港股亦未見底。佢話美國至少要公布一兩季GDP負增長,才有希望見底,所以現在離底還有一段時間,想買股唔使急。呢個大戶亦用03年沙士做例子,話佢見香港樓市在03年跌到殘,到04年跌定開始反彈之後,他才在香港買豪宅,至今回報可觀,他話等到熊市清楚結朿後才入市都未遲。
現時港股不斷穿底,符合哂熊市特徵,反彈又上唔番高位,,未似已到熊市終結時,投資的我,等吓先啦。
美股第二日反彈,7月耐用品訂單意外地上升1.3%,比估計的零增長為高,刺激股市向上;油價再升2美元,令能源股上升;其他按揭金融公司成功發債,亦令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盈利會增加,杜指升89點,升至11502點,升幅0.8%,繼續反彈走勢。
昨日講到熊市不宜投資,可能惹起「價值投資者」的質疑,話只要睇啱股票價值,何懼愈跌愈買。
「愈跌愈買」的講法,源於股神巴菲特,話佢計啱股價的內在價值,如果發覺股價比內在價值有明顯折讓,就可入貨,入貨後如果再跌,佢會愈跌愈買。
又舉中移動(00941)做例子,唔好講內在價值咁複雜,講番簡單一些的數字。中移動現價市盈率16倍,息率2.2厘,以過往在牛市的標準,這種數字簡直係抵買,我地又應該點樣睇16倍市盈率的中移動呢?
中移動剛公布中期純利308億元人民幣,升51%,超過市場預期,問題是中移動能否全年保持這種高盈利增長,若能維持,故然抵買。睇市盈率有兩點要留意,第一是市場評價有主觀成份,第二是中移動能否維持現有的盈利增長,兩點亦互有相關。市場可以接受到幾多倍市盈率,係一個主觀感覺,以較誇張的大陸市場為例,6000點時,好多股票的市盈率去到50幾、60倍。如今跌到2000幾點,公司市盈率就回到20幾倍。有些盈利較穩健的公司,可能在6000點時和在2000幾點時盈利情況都無改變,但市場接受到o既股價就有天壤之別,這就是市場的主觀成份。「市場先生」有時出好貴價錢買一隻股票,有時出好平價錢買同一隻股票。
可能公司本身能否維持盈利增長更加重要,以中移動為例,市場俾16倍市盈率買一隻股票,表面看投資要16年咁長時間先至收得番,主要是假設呢間公司是高增長股,盈利每年會顯著增長,未來幾年盈利升得幾升,會拉番低市盈率,令投資不要16年咁長就收得番。問題的關鍵是公司盈利在經濟放緩時,能否維持高速增長呢?若盈利一倒退,呢個「高增長」的故事就破壞哂,即係市盈率因盈利下降而上升(盈利下降,股價唔變,市盈率就會上升),唔止16年才可收回投資,所以遇到盈利下跌,市場失望時,股價會馬上下跌。故然中移動中期盈利理想,股價有一定支持,剩下的問題就只係睇大市走向喇。
我估一般散戶唔係咁易計到股份的內在價值,亦唔係咁易具體估計到公司未來幾年的盈利,但大體上都可以睇到邊類股份危險啲,第一類是盈利可能受投資市場影響者,例如保險股,佢地好多收益來自投資,A股大跌,令它們投資收益大減,甚至投資部份要蝕入肉,所以我有點怕這類股份。第二類是股價仍然太貴的好股,例如早前未急跌前的中移動,又例如現時的招商銀行(03968)。
總括而言,若「投資的我」並不十分熟悉投資那隻股票的盈利情況,特別是無把握它在股市大跌、經濟增長放緩時能否保時盈利增長,就好難話「愈跌愈買」,只能等熊市跌得較深時,等那些股份跌到殘、跌到爛賤時,才慢慢入市去買。在熊市中,寧願買貴,唔好買得太早。見到股市反彈,亦唔好心急去追。
美股第三日大反彈,第二季經濟增長優於市場預期,令製造業及金融業股大升,杜指急漲212點,升幅1.9%,升至11715點的高位,但未升穿此浪高點11780點。港股在昨日期指結算日回吐,昨晚美股急彈,唔知港股今日跟到幾多。
美國第二季經濟增長3.3%,高於市場預計的2.7% ,而第一季的增長是1.9%。第二季增長主要由岀口帶動,貿易差額減至3376億美元,單計貿易令經濟增3.1%,扣去此因素第二季只增長0.2%,第一季只增長0.1%。
美國失業人數342萬,上周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仍在42.5萬的高位,經濟學家預計,下半年美國內需將會再放慢,經濟將跌入傳統的衰退中。
熊市不宜投資,適宜投機。我咁講並唔係鼓勵人投機,只係講對股市的基本觀察。
一般而言,牛市的週期較長,升兩三年唔出奇,頭段升幅較平穩,尾段升得急之後,才會急促波動。但踏入熊市後,波動會好大,在熊市一期和熊市二期,大市急插急彈,上落波幅好大,反覆向下,投機者就趁著這些波動搵食,插得深時博反彈,彈得多時又博佢再向下插。
擅長炒作的中環茶友話,若以炒作而論,熊市易炒過牛市。炒作有風險,在牛市炒上時,若最後遇上股災時,可以一日跌30%,做咗好倉未必咁易走得切。但在熊市炒跌時,就唔會遇到一日升30%的大挾倉,挾升3、5%已經好多,造淡倉的炒家唔對路仲有得走。
熊市炒作另一個好處是週期短,一個月一浪下跌,跌到咁上下下個月又回到次級反彈浪,彈到咁上又回歸基本走勢向下。炒家捕捉這些週期,若要求不高,只去食一個走勢7成左右,都唔係太難補捉得到。
有炒作這些熊市短浪經驗的中環茶友話,熊市炒波幅戒之在貪,特別是反彈的次級走勢,唔可以要求太高,例如今年5月的反彈,大市彈到24000點他就走了,結果升近26000點,最後2000點食唔到,但他一啲都唔覺得可惜,因為彈到咁高出乎了他意料之外,想食埋尾段的反彈,風險好高也。
你可能會話,我無乜興趣投機,所以陸羽仁話熊市適合投機,可能並不是你杯茶,不過世事有時有微炒的關係,炒作又和投資有關。茶友話,正路計熊市由二期轉入三期後,股市會愈來愈靜,成交愈來愈少,無論下跌或反彈的幅度都會收窄,股市會變得好悶,炒波幅會愈來愈難,其實這些死寂的日子,往往就是股市否極泰來的日子,牛市會俏俏開始。
所以即使係唔炒作的投資者,都可以留意住熊市的波動,到波幅愈收愈窄時,投資的機會慢慢會出現。那些時候上下波動都減少,「投資的我」即使不慎買錯,股票繼續跌,都唔再會以一日幾個巴仙的速度大插,心理上較易承受,美股上周中段急升,到周五回落,在戴爾電腦業績不理想等消息影響下,杜指急跌171點,收報11543點,美股又一次衝高回落,11780點的頂部堅不可破,暫時還是在上落波動。
颶風 Gustav吹到美國海岸,採油作業全部停產,油價回升,10月期油今早在澳洲市升1.52美元,升1.3%,升到116.98美元一桶。美元亦回軟,兌日圓跌番到一周低位,今早在東京市造108.21圓,比上周紐約收市價108.8圓回軟。歐元兌美元亦由紐約市的1.4673,跌到1.4697。整而言,美元呢一浪回升兌歐元最強,早前歐元升得過份,而家歐洲面對減息救經濟的壓力,所以歐元未能止瀉。
講番股市,美股在美元仍強的走勢下,仍在反彈浪高位附近波動,但港股卻已遠離這一浪在7月底造出的浪頂23369點,後來在上周四期指結算日又造出一個小浪頂21546點,恐怕又成為一個小浪高位,短期內難以上破,形成這個反彈浪完美的一級級向下走勢。港股比美股更早從反彈浪頂回落,主要因為以中移動(00941)為首的紅色股走勢極弱,上周反彈也是炒中移動業績,一到上周四出業績時,就玩好消息出貨,等你以為上周四是期指結算日大戶會炒埋呢一日,點知佢早一日已出咗貨,等你以為結算日有得升,就俾人抽水啦。
連續幾日講熊市,主要想為大家再淋吓冷水,令大家對熊市多點體認,知道熊市無咁快完,牛市無咁快會來。熊市有不同的下跌型態,有不同的成因,你想估佢幾快會完,就要明白佢下跌的型態和成因。
今日先講跌市的型態。最典型的熊市型態是以急插式下跌開始,我地會叫嗰啲跌市做股災,股市一日跌30%,盲o既都知道係熊市,近年美國最典型的股災是1987年10月的跌市,而香港最典型的股災係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跌市。87年美國股拖累港股亦大跌,當時的財政司翟克誠在半夜3點俾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叫醒,話要停市4天,李福兆話要停市是希望港股可避過美國股市,翟克誠未瞓醒就同意咗,結果港股停完市開番,仲大鑊,將累積幾日的跌幅一次過反映,美股大插完大反彈,反彈完再插,港股睇完人地場戲的悲劇結局才開市,就連反彈都無得彈,因為明知係悲劇結局,就無人咁蠢去撈底,停市令香股跌得更慘,跌到香港一個華資大戶賭輸期指輸到想唔找數,要港府逼佢找數;後來港府亦全面整頓聯交所,李福兆難逃牢獄之災。
美國在87年出現一日跌30%的股災後,美國政府就成立救市小組,防止股災式跌市再出現,結果過去21年美國股市真係有大跌,好少出現股災,而2001年911事件差唔多要出股災,都俾美國政府成功大放水扭轉跌市。香港無咁好彩,87年之後10年,到97年又出現股災,呢次股災源於亞洲金融風暴,但香港係主要衝擊對象,大炒家在股市和匯市雙途進攻,想同時衝低股市和港元匯價,特區政府新丁上場,就要接受嚴格考驗,頂到港元匯價就頂唔到股市,恒指在97年10月17000點,直插到10000點,開始時又係一日跌1000點、2000點咁樣下插,跌到98年初牛皮一輪,到年中又插落5800點,最後政府睇通個局,入市干預股市收場。
若熊市以股災式下插開始,熊市好快確認,股民想唔接受都唔得。但若熊市以慢跌開始,熊市遲遲未確認,到確認了亦有好多人唔信,溫水煑蛙,殺傷力亦可以好大。以美股為例,若股市直線下插,死得人多,對金融體系衝擊尤大,隨時頂唔順,因為大銀行快速崩潰,就會出現金融巨災。所以美國政府有救市小組,出術頂吓股市,令股市跌吓又彈,股吓又彈,無出現股災式下跌,好處是把痛楚減輕,好似一個人捱打,1日被人連打10鑊,可能頂唔頂死咗,但10鑊分開10日去打,可能又易頂好多,不過卻把痛苦延長了。政府已經俾機會你走,你夠醒目早發現,跌得幾跌就減倉,就可以把痛苦實質地減少,正如你俾人打兩三日,打了兩三鑊就閃咗,就好好多,你坐係度俾人打夠10鑊,可能唔死,但都會好慘。
好多網友期望終極一跌會來臨,其實有個假設,認為股市跌完終極一跌就見咗底,但我有少少擔心呢種溫水蛙式跌市,其實無乜終極一跌,港股已經到咗一級級落的地步,跌2000點、3000點,又彈番你1000幾點,上上落落,彈完再跌,有排都未跌完,當然跌得深時,波幅點數會減少,但都會繼續這種退三步進一步半的型態,還有相當一段時間要捱落去。
美股無大上落,杜指升15點,升幅0.1%,升到11532點,美元強勁支持美股。油價無大上落,10月期油紐約收109.49美元一桶,微升0.14美元。
美國經濟前景明顯唔好,問題是股市如何回應,美國第二大互惠基金Vanguard Group Inc.的負責人John Bogle話,美國經濟困難的前景是非常、非常、非常清楚地擺在前面,但很難預估美股如何去迎接或者去消化這種困難的形勢。
美國聯儲局公布經濟調查報告「褐皮書」,話上月大部份美國地區的商業活動放緩,同時所有12個聯邦儲備銀行地區都話因為商品價格上升,有加價壓力,不過由於出現總體招聘放緩的趨勢,令工資增幅溫和。由於金融危機和樓市疲弱,消費疲軟。
褐皮書展示一幅滯脹的圖畫,經濟停滯,物價上升,人民兩頭受壓,又搵唔到錢,又受到加價的生活壓力。聯儲局兩個星期後開會議息,雖然聯儲局會議紀錄顯示上次已經有三個聯儲備銀行的主席建議加息遏抑通脹,但估計聯儲局9月議息多數會維推利率不變,直到12月。
早兩日講分析熊市除咗睇佢下跌的形態外,亦要睇佢o既成因,今次由美國爆煲觸發的全球熊市,有深層的經濟原因,所以唔係咁易過去。有時大跌市是純政治性,例如2001年美國911事件觸發的美國跌市,或者1989年中國六四事件觸發的香港跌市,政治性的跌市通常會較短暫,觸發跌市的政治問題解決後,股市好快又會重上升軌。有時跌市是純粹金融性的,股市炒過籠就要調整,但調整雖急,若未影響實體經濟,又會恢復得好快,1987年美國的股災,就因為升得太顛,最後因電腦程式買賣觸發跌市,但股市暴跌對實體經濟衝擊不是太大,結果一年多之後,到1989年美股又再上高位。
但今浪美股的熊市,卻是由實體經濟出問題開始,表面看股市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次按危機和油價急升的壓力,但要理出一個源頭,應該是美國樓市下滑開始,美國樓市自1994年開始上升,升了13年,升出一個大泡泡,到2007年才開始下滑,本來樓市下滑已經大鑊,更由於美國人發明了大量有次級按揭成份的債券,樓市一爆,就觸發債市爆煲,債市爆煲,就令信貸緊縮;美國政府為了救市,就再大力放水大力減息救市,令本來已疲弱的美元急跌,再觸發商品和油價的大升浪,這個升浪當然有中國和印度的需求襯托,但真正觸發因是美元的弱勢,令全球的炒作資金轉去炒油炒商品;油價和商品價格大升,再推高全球通脹,結果就在需求減弱,通脹急升後,引發一次全球性的衰退。
這種跌市涉及最深層的經濟基本因素,各種因素盤根錯節,唔係咁易拆解得到。今年5月時,一度展現一個復甦的假象,當時美國的信貸市場開始有放鬆跡象,當時估算如果美國樓市在今年12月左右到底,信貸緊縮開始舒緩,跌市可能較快地過去。但結果事與願違,到7月美國兩大按揭證券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再爆鑊,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同時歐洲和亞洲亦開始被美國拖垮,出現滯脹之象,紛紛步向衰退,由於好多美國大公司依賴歐、亞,特別係亞洲市場支撐盈利,到亞洲一衰,再拖美國公司盈利,他們唯有以裁員節支來回應,就會加大調整的深度。如今看來,這次全球性的衰退,還有一段路要走。
對股市而言,牛市會長啲,熊市會短啲,熊市維持一年都好多,維持兩年只是少數,以美股為例,自1962年開始,以波幅無咁大的現代股市計,美股共經歷11次熊市,平均維持322日,即係近11個月,跌幅29%,其中最長的是1973年跌市(也是石油危機),自73年1月跌至74年12月,共跌了694日,跌近兩年,跌幅45%。
而家我地聽到好多說法,話美國出現自1929年最大的樓市跌市,英國又話60年以來面對最大的經濟危機,我們不能期望今個熊市係一個短期跌市,若以73年的跌市時間計,今次熊市應該從去年杜指在年10月9日14164點的高位回落起計,跌一年就跌到今年10月,跌一年半就跌到明年3月,跌兩年就跌到明年9月。我講起呢啲時間,有個中環茶友嘩一聲,話唔係跌咁長呀嘛?我話買股要作最好的預備,最壞的打算,人人都希望熊市今天結朿,但客觀啲去講,要預咗佢仲有排捱。熊市要轉勢,亦要從美國開始。
02/09/08
兩難之局
美國經濟何去何從,是關心股市的朋友必須解答的問題,當中的關鍵是聯儲局的手段,情況似乎愈來愈明顯,聯儲局應該等不及經濟明顯復甦,就要開始加息。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Gary Stern上周末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我們對經濟下滑的風險已有適當預防,我對通脹前景的擔心較大一點。我們不能等到見到金融市場全完恢復正常,經濟強勁增長等事情出現,才改變政策(即開始加息),我們的行動會影響將來的經濟,不是現在的經濟。」
Stern評論的基礎是美國上周公布的通脹數字,6月美國通脹按年增長高達5%,是91年以來最高,而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脹亦達2.4%.多過過去5年平均的2.1%。聯儲局向來自定的任務是維持經濟增長和就業,而過快上升的通脹會打擊增長與就業,必須控制。
Stern話:「通脹顯然太高,我擔心會蔓延到核心通脹以及公眾對通脹的期望。若能源和食品價格見頂,明年核心通脹數字必須下降。」他不願預測何時加息,只表示「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扭轉減息的方向,這是毫無懷疑的事情,但何時發生,要看情勢如何發展。」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6月24至25日決定停止減息的會議記錄顯示,當時部份儲局成員建議在「短期內」加息。但近日發生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風暴之後,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上周轉軚,扭轉咗聯儲局6月時認為經濟實質下滑的威脅已減弱的說法,改口話通脹和經濟增長同時有危機,一度令市場相信聯儲局唔想今年減息以救經濟。Stern承認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政策環境,我們不要假裝信貸危機快將過去。
Stern是聯儲局資深成員,曾和三屆聯儲局主席共事,講話有一定份量,佢講完美國要加息控制通脹的說話之後,令市場相信即使經濟仍然差勁,聯儲局今年底亦無可避免要加息對抗通脹。聯儲局自去年下旬開始減息,把指標利率由5.25厘減至2厘,從現時利率期貨交易顯示,相信聯儲局今年內加息的市場人士急促回升,有79%相信年底會加息,最快在10月加,加幅至少0.25厘。聯儲局加息的機會上升,有助穩定美元匯價,歐元兌美元今早在亞洲市造1.5863,而美元兌日圓則造106.8圓。
美國決策者面對一個兩難局面,一邊是通脹,另一邊是衰退,如果只是單一議題,會好易應付,遇見通脹就加息,遇上衰退就減息,以過去的經驗,如果持續減息,並把低利率保持較長時間,經濟好快反彈,股市亦唔會衰得太耐,因為低息環境會逼人出來投資,支持股票的價格。
問題是如今美國面對的是兩難題,既有高通脹,又有衰退,以目前通脹來得這麼迅猛,不加息就會失控,如今通脹率是5%,若不控制,半年後跳升到10%,經濟可能更衰,因為經濟增長(GDP)是計名義增長數字減通脹率,若通脹高到10%,經濟即使有5%的名義增長,扣除10%通脹率後,實質都是倒退5%,所以不能不控制通脹,而控制通脹亦只有加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加息增加資金成本,減少貨幣供應,全面控制經濟需求,由此推低價格。
美國最快在10月就要加息,而那時經濟好可能並無完全康復,加息難免又對經濟復甦有影響,由此推算,長線而言,今次美國熊市可能來得較長。不過短線去睇,美股和港股也在反彈中,反彈浪應可再走一段,大家睇位做人啦。
美股連升三日後下跌,主要領跌的是零售股和藥股,油價回升,加上個別藥物的負面消息影響,道指微跌29點,跌0.3%,收報11467點,結朿了連續三日的反彈浪。
美股收市後,陸續有公司公布業績,美股期貨受壓。美國最大的信用咭公司美國運通公布的第二季業績比分析員預期的低32%,其場外股價比正股收市價跌11%。蘋果電腦表示其銷售和盈利會低過市場估計,股價在場外跌6.5%。市場人士話,美國公司陸續公布不如人意的業績,對美股有壓力。道指期貨在消息公布後,比道指收市價跌112點,跌幅1%,跌到11353點。
昨日講到美國聯儲局面對一個通脹和衰退的兩難題,可能在經濟未復甦前,也要在10月開始加息。其實這是一個環球中央銀行都面對的問題,新西蘭本周議息,雖然外界一度估計新西蘭會減息對抗衰退,但通脹來勢迅猛,新西蘭央行行長Alan Bollard估計通脹率會升到4.7%,係1990年以來最高的數字,所以開始有人估計新西蘭央行可能暫時保持利率不變,暫不減息,但此舉雖有助控制通脹,卻難免把經濟推向衰退。
彭博訪問的15個經濟學者中,有11個估計在本月24日新西蘭央行的議息會議會保持8.25厘的利率不變,只有4人表示會減息0.25厘。但利率調期的交易顯示,有55%市場人士認為這個星期會減息0.25厘,所以這個星期新西蘭減唔減息係五五波。自從新西蘭經濟5月開始出現衰退跡象後,該國央行行長Alan Bollard在6月5日曾經表示,會在今年內減息對抗衰退,令人一度估計他會在早於7月就開始減息。
高通脹,低增長,係世界性問題,各國央行本應要加息控制通脹,但面對衰退的經濟又好難加息,所以出現兩難局面。
網友sosgroup昨日表達了與陸羽仁不同意見,佢話:「筆者對陸先生這次分析, 不盡讚同. 陸先生很簡單的把加息與對抗通脹劃上等號, 認為不加息通脹就會失控. 通脹其實主要分由內容經濟過熱, 資產人工升的良性通脹, 還有原料價格上漲, 生產成本上升的惡性通脹. 兩者其實是因與果的關係, 一般良性會行先, 而惡性通脹隨後. 一般經濟學的加息對抗通脹, 其實是在經濟過熱的時期為經濟降溫, 使到惡性通脹不會發生.」
「但是過去幾年的經濟過熱, 美國得助於中國生產的平價商品, 使通脹不明顯, 沒有大幅加息去為經濟降溫 (中國除外). 到現在中國的平貨不再, 美國方大叫通脹利害, 已經是惡性通脹了. 然而次按開始發作, 經濟早已極速降溫. 在de-leverage的時期資金成本已經極高, 筆者相信美國現在不須要加息為經濟降溫了. 現在的物價只是因為成本上升而脹價, 未來的物價最終會因為經濟下挫需求減少而回落的, 通脹不會長久, 甚至會出現通縮(好像香港2001-3)!」
「而且目前利率和實際的市場息率有一大段差距, 長債息率並沒怎樣下降. 實質上加息的急切性不高. 政策必有其連續性. 減息還未使市場息率回落. 這麼快加息?還有一種論調認為, 加息美元會轉強, 入口的東西便平了, 可以抗通脹劃!筆者認為, 息口不是貨幣升跌的單一原因, 如果美國的經濟好像無底洞一般下插, 加息到30%也強不起來. 就好像津巴布韋一樣....」
「筆者沒有輕視現在的險惡經濟. 只是認為美國如果加息便是大近視, 會引起的經濟, 政治風險都難以估計. 最悲觀的看有可能引起美元變廢紙、全球化停止、世界大戰等等. 美國如果減息筆者倒並不會奇怪. 減息最壞的後果便是好像日本一般20年經濟也不能復甦, 只有小陽春!經濟專家都很討厭難以估計的. 減息的最壞後果可以predict到, 而加息的最壞後果唔知道. 筆者認為到不得不出手時候, 美國會減息!」
雖然sosgroup話佢不盡贊同我的意見,其實我對他的說法大部份也認同,特別是佢講的美國加息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果,我的看法也接近。唯一有少少需要澄清,就係所謂「認為不加息通脹就會失控」,真正問題是美國若不加息,通脹會否因為經濟放慢而自然回落?這個估計情況本是美國決策層的理想狀況,但現實卻似乎慢慢走向相反方向,經濟放慢但通脹急升,就是所謂「停滯澎脹」,讀過經濟的朋友應該知道,不只是經濟急促增長時有通貨澎脹,在經濟停滯時也可能有通貨澎脹,這就是所謂滯脹,津巴布韋印出面值過億的銀紙,也是遇上滯脹問題。
滯脹的源起是當地經濟不前,但政府開支失控,濫發貨幣填數,令銀紙幣值大跌,貨物價值急升,美國已開始出現這種滯脹的情況。簡單點講,這個經濟病的根源係「使大咗」,市民和政府同時使大咗,要真正醫好這個病,就要從病因入手,即係使少啲錢。加息可以減少貨幣供應,增加用錢的成本,可減少平民消費,這樣就可以削減貿易赤字,令貿易出現順差,但光是加息仍不夠,政府也要大力控制支出,達至平衡預算,甚至平衡預算,這就是削減財赤。貿赤和財赤都大減,美元即使不加息,幣值也因經濟基礎好轉,貨幣供應減少,美元需求大於供應而轉強,加息和削減雙赤,會有短期痛楚,但長線利好。只是加息,不去削赤,會有陣痛,但未把病醫好,可略減低通脹,但可能難免衰退。
長話短說,美國政府現在大力干預市場,出口術話加息挺美元,但實際施手術醫病的工作欠奉,而美國11月已總統大選,也不能期望布殊政府做根本性的工作,這也是「美國病」難醫的附加原因。
中國經濟政策轉軚,由「雙防」(即是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脹)大力收緊銀根,改為「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適量放水支持經濟,顯然是怕控得太緊經濟會「硬著陸」,雖然通脹仍不應低,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爲7.1%,但經濟增長(GDP)已在回落中,今年第一季增長10.4%,第二季落到10.1%,遠低於去年平均增幅11.9%,下半年再唔放吓水,恐怕經濟增長急促放慢之勢一成,想拉都拉唔住。
高油價、高通脹,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解不開的難題,中國已經不是特別差,睇吓同屬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國印度,情況好似比中國仲要壞少少。而家不少經濟學家估計印度短期內要加息,若加息就是兩個月內第三次加息,將指標利率由8.5%增至8.75%,以遏止失控的通脹。
其實印度中央銀行自2004年以來,一直奉行收緊銀根的政策,但自從政府在兩月前被逼增加油價17%,以減少煉油企業的虧損,印度通脹就失控向上,主要批發物價通脹增至11.9%,通脹升幅驚人,即使政府減少食用油、鋼製品、汽油的入口關稅,犧牲財政收入以期控制通脹,但收效也不大。印度自6月加油價以來,亦已兩度加息0.75厘去收緊銀根,但現在看來仍然未夠,未要進一步加息不可。
中國的7.1%通脹雖然遠比自訂的目標4.8%高,但和印度的11.9%比起來,已經係濕濕碎,中國調控經濟的力度比印度大,調控的時間較早,去年底已動手,印度調控的時間較遲,所以到出手時通脹已增大,近12%的通脹,還在上升中,若不能將之壓住,高升的成本不但會令經濟衰退,居民的購買力大幅下降,更會帶來嚴重的政治不穩定。
這種高通脹的環境令政府陷入財政困境,通脹爆升之初,政府一定會減稅增補貼來舒解民困,但搞得幾搞就會發現財政赤字大增,不能無限量地增加補貼,而高通脹令經濟增長放緩,亦令政府收入減少。印度就出現這種狀況,印度央行行長Yaga Venugopal Reddy估計,今年印度經濟增長會低至8%。財赤增加,經濟增長放慢,令印度貨幣盧比今年跌價8.3%,股市今年至今跌33%。
標準普爾這個月就警告,現時印度的主權評級是BBB-,這是投資評級的最低級別,若通脹和政府赤字再惡化,會將印度的評級降為垃圾級。在這種環境,若印度再被降級,後果會相當慘痛,因為評級下降除了令盧比可能再貶值,帶來更多輸入性通脹之外,還意味著要付出較多利息才可以借到錢,令企業營利減少經營更呆滯,肯定會加速滯脹發生。
印度以財政政策協助人民抵抗通脹的空間有限,住後就要人民硬食高通脹,再加上要用加息去壓通脹,難免會令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美資行雷曼兄弟認為印度加息可以控制通脹,因為再加息會令印度經濟增長降至7.3%,若明年第一季油價回落到90美元一桶,印度通脹明年初可望顯著回落。
問題油價係唔係會落番100美元以下的水平呢?全球各國都面對一個兩難之局,通脹失控,但若以加息控制通脹,又難免會令經濟急促冷卻,加息又死,唔加息又死,因為關鍵因素油價,若油價回軟後又再失控上升,印度唯有不斷加息去控制通脹,咁經濟又點會好呢?
中國的情況好過印度,不過面對的問題本質也一樣,放鬆宏調,短期內有得炒一炒。但若睇番未來半年的走向,油價再升,中國宏調鬆一鬆之後,若到明年初通脹又回頭再升,宏調都無辦法唔再收番緊,所以食粥食飯,都仍要睇今年底明年初,美元會否強番啲,油價會否回落番低位。
美股又插,國際貨幣基金會話未見到美國樓市跌市完結,而信貸狀況惡化會拖長經濟衰退期,令美股急跌,特別是美林證券、AIG保險及按揭證券股房利美更是領跌股,杜指三日內第二次下跌超過200點,跌239點,跌2.1%,跌到11131點。
部份金融股大跌超過10%,例如美林就跌12%,跌到10低位24.33美元,雷曼兄弟跌10%至15.27美元,美林削減雷曼的盈利預測,話美國證券行第三季要為房貸撥備25億美元,不過結果美林仲跌得多過雷曼。房利美跌11%,房地美跌6.7%。
美國市好樣衰,真係無乜條件加息,但唔加息又控制唔到通脹。呢幾日講咗一輪政府控制通脹與維持經濟發展的兩難局面,連印度都講埋,卻無講香港,真係唔係幾啱,所以始終要講吓。由於香港股市比較國際化,有大量在港上市的巨企的主要業務不在香港,所以香港股市不完全受本地經濟因素影響,但樓市就唔同啦,受本地經濟影響較大。
香港公布6月通脹數字為6.1%,創11年的新高,高通脹會影響經濟增長,道理亦甚簡單,因為我地平時講的經濟增長即本地生產總值(GDP),係以名義增長減去通脹數字,才得出的實質增長,假設名義增長為8%,減去3%的通脹率,實質增長為5%;若名義增長不變,但通脹升到6%,實質增長就跌到2%(當然理論上高通脹亦會把名義增長數字推高)。所以通脹失控向上,經濟增長追不上,增長數字就會急跌。而事實上亦開始有機構把香港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由5%向下修訂為3.5%。
香港政府並無面對加息和維持增長的兩難題,因為港元和美元有聯繫匯率,港息跟足美息走向,加息減息基本上跟美國,所以香港無自主的利息政策,連諗都無得諗,客觀上亦少一個主要工具去調節經濟。香港無加唔加息的兩難題,但派錢舒解民困時,亦有人批評會推高通脹,不過若明白香港通脹是輸入性為主,就明白政府派錢一不會增加太多消費,二不會推高太多通脹。
香港通脹高企,但主要是輸入性通脹,我們講的通脹率是CPI A(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當中食品佔32.1%,這部份差不多全部是外來因素,交通佔8.07%,油價急升,這部份也主要是外來因素,住屋佔30.54%,這部份主 要受本地因素影響。總體而言,由於香港通脹有很多外來因素,本地政府可以控制通脹的工具相當有限。充其量是減公屋租金、減差餉,把通脹率中的住屋開支拉低一點。
通脹高企,但生意無多到(部份行業生意正在減少中),經濟環境正在惡化。企業是經濟的主要組成部份,問吓企業做生意易咗還是難咗,對經濟變化可知一二,據陸羽仁接觸本地的生意人,普遍話搵食艱難,除了北上做廠者受重擊之外
,本地做生意者亦面對嚴重的成本上漲壓力。一般生意除了行業的直接成本增加之外(例如飲食業的食材),主要成本係人工和租金,通脹咁高,老闆點都要加啲人工,否則夥記維持唔到生計一定嘈,你睇吓運輸行業罷工一單接一單,就知道老闆和夥記關係幾咁緊張。租金亦係加到你唔信,好多街舖幾年期的租約一到,一加就加四、五成租,租舖者都唔知續唔續租好。
所以綜合而言,你睇本地公司,一要睇佢直接成本有無大增,二睇佢租金和人工成本有無急升,三睇佢生意係唔係超常咁好,如果前兩者成本大增,第三項生意無超常地好,盈利自然就會倒退。若再加一味投資失利,業績就好容易見紅。在現今這種環境下,想本地上市公司08年盈利有增長,絕非易事,所以本地股唔易炒。
在高通脹下,樓市又點睇呢?本地通脹高、利息低,理論上會觸發人的投資意慾,因為唔想俾通脹食哂啲儲蓄的購買力,但你睇本地樓市,由03年起步,反覆升咗5年,疲態畢露,曾經聽一個地產代理業的大佬講,樓市5、6年一個循環,所以佢今年開始減持炒作盤,怕樓市由盛轉衰的循環慢慢出現。
全世界的打工仔收入都兩極化,香港更加係典型,雖然上層打工皇帝搵好多,但若論中間階層的打工仔,實質收入不比97年好,加上通脹樣樣貴,要預留更多錢應付生活所需,會壓抑一般市民買樓意願,再加上股市低迷,熊市味道濃烈,更減低買樓意慾。不過政府嚴控土地供應,新推出的土地不多,這一兩年新屋供應奇少,發展商賣一間少一間,令他們不想出貨,叫做頂住個市,令樓市出現跌又唔跌得好多的怪局。
香港沙士後經濟旺了4、5年,希望捱得過美國的低潮,唔好咁快就進入衰退期,不過這只是主觀願望,高通脹的確令人擔心也。
美股大跌後急彈,在油價跌破122美元一桶的刺激下,加上美國鋼業績優於預期,美股杜指大升266點,升幅2.4%,收復早一日下跌的失地,收報11397點。當中美國鋼業升了14%。
油價係在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估計需求下滑聲中急插,按道理油價呢個下跌理由唔係咁利好美股,不過近日油價、股市極速波動,有時唔可以用常理推斷。
陸羽仁身在大陸,對中國放寬宏調有多一重體會。雖然說中國6月份通脹回落到7.1%,遠比印度的11.9%通脹為低,但實際上中國有大量的補貼和價格控制,若扣除這些因素,中國通脹的數字會高得多。
內地現實生活有好多例子,可以說明問題。大陸很多大城市的冷氣溫都調高了,主要為了省電,有些大城市如山東濟南的商業大廈限制用電,一用到限額就停電,市面的街燈亦會因為缺電而部份停開。電廠發電不足,主要因為中央限制了發電用煤的價格,煤礦的對策就是不賣煤給電廠,搞到電廠無煤用。有電廠的採購員到處搶煤,有時還得私下高價收購。
煤礦的老板都發了大達,特別是那些小煤礦的老板。北京的樓價沒有大跌,最近有些CBD甲級商廈以3萬元一平方米的價錢推出市場,給山西的煤老闆搶購一空。
缺油、缺電、還缺錢,企業等錢救命,高利貸都照借,不只是黑社會放貴利,部份地方小銀行也參與其中,有小銀行以3厘月息(即年息36厘)收大額存款,這些做法並不合法,所以小銀行枱面付8厘年息,另外28厘以其他方式支付。小銀行這樣收存款,當然是以更高的利息放出街,可能放貸要收50厘利息了。中央大力增加存款準備金,小銀行可以貸出去的錢大幅減少,而且中央又定出每季的貸款額度,在季初已經俾人借清。不過上門向銀行求借的企業不絕,所以小銀行付36厘收大額存款,自然有水魚排住隊想借。至於私人的高利貸,更會以100厘、200厘的高息放款,企業要去借這些錢,已經到了「塘底突」的地步。
阿爺以人為手法嚴控通脹,將大量關鍵貨品或服務的價格凍結或壓在低水平,如油價、電價等,只能短期如此,長期無得搞,因為人為扭曲了價格,企業生產多少蝕多少,所以就索性減產,電廠就是這樣,阿爺問它,它會告訴阿爺佢買唔到煤,無法生產。阿爺走去問煤廠,煤廠又話賣了煤出去,不知電廠為何買不到。阿爺無辦法,最後唯有出補貼,但收了補貼的企業,例如煉油業,拿中央補貼填了部份虧損,生產仍不積極,整件事又再由零開始。
嚴控貸款的情況也一樣,控制一年半載,企業借30厘、50厘的貴錢,仲頂得吓,但過一兩年就要爆煲,特別是以借貸來支撐發展的房地產,再咁搞落去,就快有地產商爆煲,勢必觸發樓價再大瀉。如今部份重災區如深圳樓價已跌了三、四成,再瀉下去要出災。廣東省有一半財政收入來自土地,如果樓價大跌,地價難免大瀉,政府財政都唔掂。
所以阿爺一見到通脹數字叫做有所回落,就馬上出招放寛宏調,給企業抖抖氣的機會。不過美國經濟的走勢相當肉酸,大陸放水時遇上這隻花旗肥熊,短期放水可以讓企業喘息,但難以令股市大炒。若放水放到通脹再急升,又難免要關水喉,所以除非美股好快見底,大陸股市就可以乘勢而上,若美股還是反覆下滑,只怕明年阿爺被逼要出第二輪宏調時,美國仍未康復。在這種環球熊市的大趨勢,似乎只有一種人,就是沽空的人,才比容易賺錢,當然極短線又例外。
美股延續上日升勢,繼續大幅反彈,杜指初段急升超過100點,但中午時份升幅大量收窄到接近無得升,但尾段再上,最後以接近全日高位收市,升186點,升1.6%,升到11583點,再次衝近這次反彈浪的高位。
杜指上升主要因為ADR報告指美國本月職位增加9000個,市場原本預期職位會減少60000個,消息大幅好過預期,令人產生勞工市場能對抗衰退的期望。油價急升亦無阻美股升勢,9月期油大升4.58美元一桶,升到126.77美元,升幅3.8美元,消息令油股大升。市場人士話一般油價升股市會跌,但今次其他消息有決定性,所以美股照升咁話。
不過美國經濟基調仍然好差,從聯儲局的行動就可證明,聯儲局宣布,政府向證券行提供的兩個緊急借貸措施本來快要在9月到期,但現在決定將之延長到明年1月底,因為金融市場仍然「脆弱」。那些措施包括證券行可以利用貸款計劃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過去聯儲局只向銀行提供這種借貸。
聯儲局話,若它判斷市場回復正常,不再對貸款有逼切需要時,就會終止這些貸款計劃。這兩個貸款計劃源於今年三月證券行貝爾斯登出事,聯儲局怕其他證券行亦因為無法借到錢而倒閉,所以搞出這兩個計劃,容許證券行直接向聯儲局直接借錢。
聯儲局話市場仍然脆弱,並非隨口嗡。聯儲局8月5日就會再開會,但佢都等唔到那一天,事先在7月24日一個電話會議先決定延長貸款計劃,然後再定出細節。信貸市場仍然緊張,美國隔夜調期的利息和倫敦同業拆息的息差,現時為0.73厘,而今年平均是0.66厘,可見息差仍處於高位。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講過,當美、英息差回落到0.25厘時,危機就會過去。事實上5月股市反彈上13000點時,美、英息差也一度收窄,令人憧憬危機快過,但後來按揭證券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爆鑊後,息差又拉番大,可見信貸市場仍相當緊張。若果聯儲局唔延長對證券行的緊急借貸計劃,恐怕金融股又會被人狂沽。
而家絕大多數人估聯儲局8月5日開會會維持利率不變,但仍有71%人相信聯儲局到今年年底時至少加息0.25厘,這種美國今年會開始加息的預期,是支持美元匯價的主因。
到目前為至,聯儲局仍然用一切可能放水,維持信貸極之鬆動,藉此阻止經濟衰退,問題是通脹開始湧上來,到通脹急升時,聯儲局會被逼收緊銀根,包括加息和利用公開市場操作,沽出債券吸納流通的銀根,這種手法在通脹時有降溫作用,但在滯脹時就有殺傷作用。
美國政府面對這個兩難題,顯然未有解決方法,只能見步行步,在仍然可以放水時,就博命鬆開銀根再放水,放到被逼要停手為止。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維持利率不變,表示預期今年底至明年「通脹變得溫和」,令市場估計今年內不會加息,再加上油價進一步回落,美股大力反彈,杜指大升331點,升幅2.9%,升到11615點,又衝到11600點樓上這個近期反彈浪頂。交易員預期聯儲局今年其餘時間會維持利率在2%,亦令金融股大升5.1%。香港打8號風球上午無市,但日股早段就升220點。
油價跌2.81美元,跌到118.6美元一桶,因為市場炒作全球經濟放慢會影響原油需求。粟米和白金帶領商品下跌,商品炒家開始擔心工業和能源需求減少,會拖低這些商品的價格。
聯儲局把今次反彈浪推上高潮,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在議息後的聲明說:「勞工市場進一疲弱,緊縮的信貸環境,樓市持續萎縮,以及高升的能源價格,皆會影響經濟增長。」
聯儲局官員話,他們繼續預期通脹會放緩,但承認物價前景非常不明朗。「雖然經濟下滑的風險仍然存在,但通脹上升的風險仍然是委員會的重要關注。」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達拉斯儲備銀行主席Richard Fisher第5次反對委員會的主流意見,認為應該加息。
表面睇聯儲局的聲明兩面平衡,同樣憂慮經濟下滑和通脹上升,但它傾向擔心經濟下滑多一點,在加息和不加息的兩難中,選了維持息率較長時間不變。MKM Partners LP 的首席經濟師Michael Darda點出聯儲局聲明的微炒變化,最明顯的是6月議息後的聲明話「經濟下滑的風險正在減退」,今次聲明把這句話移去,等如承認信貸市場又再出現問題,等如隱晦地調低增長的前景,意味著要把加息推遲。
聯儲局在上次6月25日議息後,美國經濟前景的確轉壞了,雖然政府在4至6月間派出780億美元的退稅去刺激消費,但上半年的 GDP增長平均只有1.4%,通脹率在6月底以年率計升到5%,失業率升到5.7%。整體是一幅走向衰退的圖畫,聯儲局別無選擇,只能以關注經濟增長為焦點。
聯儲局議息後,市場對今年加息的預期進一步減退,以利率期貨交易價格推算,原本有68%市場人士估計9月議息會維持利率不變,昨日增加到75%,而估計10月議息亦維持利率不變的人數亦由48%,增加到56%。鄧普頓基金執行主席麥樸思更估計,聯儲局還可以把現時2厘的利率降到1厘。
現在能源和商品下跌,通脹有少少放緩,聯儲局仍有不加息支持增長的空間。陸羽仁主觀上當然希望油價長期下跌,減少環球通脹,令萬民受益,但油價及商品現時的下跌,到底是牛市的調整還是熊市的開始,還要觀察,若商品跌完再升,美國通脹再急上,聯儲局可能想唔加息都唔得。
美股繼續反彈,把指數推至上月中下跌後的高位,思科盈利優於預期,帶動科技股急升,而汽油庫存下降亦推高煉油股股價。杜指第二日上升,漲40點,升幅0.4%,上到11656點。但日股升咗一日後,今早回吐,早段跌130點,跌幅1%。
杜指郁得唔多,但好多大股上落都好大,思科因業績理想升5.7%;美國西部最大煉油商Tesoro Corp升12%;美國最大煉油商Valero Energy Corp.升7.3%;美國第二大債券保險商Ambac Financial Group因為會計制度改變帶來8.2億美元盈利,股價大升24%;第二大按揭貸款公司房地美公布第二季虧損8.2億美元,差不多是市場預期的兩倍,更宣布會把股息由25美仙減到5仙或以下,股價大跌19%。這些大公司股價也是10%以上咁上落,都幾得人驚。
美股收市後,AIG公布連續第三季虧損,幅度大於市場預期,這間以資產計全球最大保險公司宣布截至6月底季度虧損為53.6億美元,主要因為和房貸有關投資的撇帳吃掉盈利。去年同期AIG有42.8億美元盈利。即使AIG不計投資收益損失,季度虧損也達13.2億美元,比市場平均預計的12.8億美元虧損為高。業績公布後,AIG股價在延長交易時段跌8.2%。
美國透過弱美元政策,把衰退輸出到日本和歐洲等主要貿易夥伴,日本政府昨日首次承認,經濟正在惡化,等如宣布該國這次二戰後最長的復甦已經完結。日本內閣商業統計官員話,日本經濟好可能已進入衰退。
我話美國輸出衰退,有網友唔知點解,道理好簡單,美國透過把美元貶值三成,降低自己出口的成本,刺激出口,令貿易赤字大幅收窄,藉出口增長來改善自身疲弱的經濟。但弱美元有副作用,會刺激起全球性的高油價和高通脹,因為美元貶值,投資者把資金轉投能源和商品,令它們價格大升,能源和商品是主要的產成本,他們的價格大升,激起全球通脹,但由於美國本來因經濟衰退而有通縮,刺激起通脹正好抵銷其通縮,所以直至目前通脹對美國的威脅不大,但對其他本來已有通脹的國家,威脅就好大,高通脹直接帶來衰退的憂慮,減慢本土的投資和消費,再加上出口到美國又減少,經濟那能不下滑呢?日本是一個出口型經濟,正面對這種困局。
日本在90年代因為日圓升值進入漫長的衰退期,直至2002年完結,之後6年日本經濟以2.2%的平均年率增長,但目前增長期已結朿,正陷入滯脹的風險中,即是通貨膨脹,經濟停滯;日本雖然仍未出現連續兩季的負增長,但企業因為盈利倒退,已被逼減產,減少投資和裁員。尤幸目前估計日本這次衰退,應屬較溫和的衰退。
衰退重臨又逼日本政府面對兩難抉擇,他們原本打算大力削減赤字,希望到2011年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目前看來都要放棄削赤計劃,日本內閣剛剛重組,新內閣正計劃推出舒緩措施,大灑金錢幫助人民和公司對抗高油價高通脹,看來財政赤字唔惡化已經偷笑。由於日本利率太低,沒有什麼減息的空間,本來話經濟好轉要加息,但而家都無呢支歌仔唱。日本好難運用利率政策調控經濟,唯有透過財政政策,但由於衰退殺到,財政政策以放水為主,經濟轉差,赤字增加,日圓的前景就認真唔靚仔啦。
在這種形勢下,日圓下滑,今早美元兌日圓造109.41圓,唔係美元強,係日本經濟跟著美國轉壞,日圓自己走弱。其實歐元也有類似狀況,今早造1.5429,歐洲經濟亦唔靚仔,美國佬已把全世界拉落水。
美股在兩日調整後反彈,交易商減少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交易限制,刺激兩股回升,通用汽車推出削減開支計劃,加上市場憧憬油價回落會推動汽車銷售,亦有利汽車股,結果杜指上升82點,升0.7%,升到11615點的水平。
不過黃金反彈後繼續大跌,今早在亞洲市金價跌8.38美元,一度跌穿埋800美元大關,低見798.25美元一安士,比美國市的價位急跌1%。近期金價急跌,令礦產國澳洲的貨幣跟住大跌,澳元連續4星期下跌,市場又擔心澳洲會減息救經濟,呢個星期金價跌咗近6%,澳元就跟跌2%。
黃金及其他商品在急跌後一度反彈,而家再插,令人覺得商品未跌完。昨日香港一眾金、銀、銅、鐵商品股大幅回升,而家金價又碌低,會唔會窒住商品股的反彈浪呢?
美國通脹的情況亦值得注意,最新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升幅高於市場預期,美國聯儲局有理由擔心通脹的上升,佢地想將加息期盡量推遲的願望,明顯受通脹數字限制。
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8%,是預期的兩倍;以年度計上升5.6%,是17年以來的最高升幅。除去能源和食品外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3%,以年度計上升2.5%,同樣高於預期;是自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6月份爲上升2.4%。
根據通脹數字公布前78名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將上升0.4%,預測範圍在上升0.1%到0.7%之間,但實際上升0.8%,超越了經濟學家估計的上限,可見通脹問題比想像嚴重。
聯儲局一直表示主要關注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外的核心通脹數字,這個說法本來都唔多合理,不過7月的核心通脹數字都高達2.5%,聯儲局點講都好,不能再無視通脹的風險。
巴克萊資本資深經濟學家Julia Coronado話,物價壓力仍在持續,這種壓力延續的時間很長,有可能深入消費者和企業的思想當中,將限制美國聯儲局進一步減息的可能性。
美國CPI升到5.6%這個17年以來的高位,但GDP卻步向負增長,是典型經濟停滯通貨膨脹之局,中央銀行要對抗通脹,本來要加息,但要對抗經濟衰退,卻應該減息,兩個問題一齊來,不能加息也不能減息,意味著無工具去控制它們,那麼衰退和通脹就難免同時惡化,直至到衰退大到全面拖低物價,通脹才會停止。這種情況,亦係典型較漫長的熊市。
美股連續第二日下插,新屋動工數字差過預期,而生產物價指數按年增加9.8%,再燃起滯脹之憂。最大的按揭證券承銷商雷曼兄弟急跌13%,因為分析員指雷曼要為房貸壞帳增加撥備,帶動金融股向下,杜指跌130點,跌幅1.1%,跌到11348點。
杜指呢一浪反彈的高位是8月11日的日中高位11782點,而暫時見過的低位是7月28日的日中低位11125點,如果杜指向下擊穿11125點,向下突破,將確認此浪反彈完結,再要向下尋底,照目前的走勢向,反彈浪都唔再玩得太長了。
美國通脹數字令人擔心,美國勞工部公布7月的生產物價指數按月計升1.2%,6月已升了1.8%,7月再升,而經濟學家平均估計7月只是升0.6%,實際數字遠超預期,7月數字按年計(和去年同期比較)升了9.8%。而不計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生產物價指數升得仲快,按月數字7月升了0.7%,而6月只是升0.2%, 經濟學家的平均估計7月的核心指數按月計亦只是升0.2%,實際升幅同樣遠超預。生產物價上升,勢將蔓延到消費物價指數上去。
通脹不斷升,慢慢令聯儲局部份成員認為要加息對抗通脹,不能再等經濟好轉才加息。列治文儲備銀行主席Jeffrey Lacker昨日話,金融市場的動蕩不能阻止聯儲局以加息對抗通脹。這是過去5個星期內,第4個儲局成員表達類似觀點。
Lacker話,要在適當時候撤走低息刺激政策,可能在金融市場回復平靜之前,可能在我們確定所有衰退因素都過去之前,就要先加息了。Lacker係加息派,可能正因如此,他對經濟風險的評估都輕一些,他不認為再有大型美國銀行會倒閉,他有信心大型商業銀行可以渡過難關,但由於有實質的不穩定因素,難免有些小機構會有問題。
Lacker又對布殊政府處理按揭證券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手法有不同意見,佢唔同意財長保爾森現時想把兩房保持現狀,即是想將佢地保留作政府支持的公司,Lacker認為要將兩房私有化,他同意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的意見,即是先將兩房國有化,執好之後就折散私有化,不再是政府支持的公司。
美國經濟遇上兩難題,既有通脹,又有衰退。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是學者出身,研究1929年的大蕭條,立論係如果當年政府大力放水減息鬆銀根,當年的衰退將不會那麼漫長。伯南克現時在實踐他的理論,以應付美國這次自1929年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但在現實生活裏,他想政府無限量放水的理論受到挑戰,原來在大量放水下,又會出現通脹、甚至滯脹的問題,現實裏未必可以無限量放水、放到經濟回復增長才停手。
我估伯南克頂得到都會盡量頂,希望推遲加息,增加經濟抖氣的空間,但通脹真係來得太猛時,聯儲局真係可能被逼在經濟好轉前就要加息。
處理兩房的不同手法,亦有一個長痛和短痛的問題,保爾森和伯南克的手法,是盡量維持現狀,以減輕短期痛楚。但Lacker和格林斯潘叫政府將兩房先國有化然後全面私有化,就係動大手術,短期痛的,長期會健康啲。如按保爾森的建議,政府不斷注水入兩房,唔知搞到幾時完,甚至等如長期津貼兩房。如果採取最終私有化的方法,就等如根本改變按揭證券公司的運作,它們變成私人公司,無政府變相擔保,借錢成本會高的,會令房貸的利息也增加,但全私營運作,由市場淘汱,不是由政府照保。
美國次按和樓市危機仍未見底,政府見招拆招,美股仍難逃反覆向下的走勢。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Gary Stern上周末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我們對經濟下滑的風險已有適當預防,我對通脹前景的擔心較大一點。我們不能等到見到金融市場全完恢復正常,經濟強勁增長等事情出現,才改變政策(即開始加息),我們的行動會影響將來的經濟,不是現在的經濟。」
Stern評論的基礎是美國上周公布的通脹數字,6月美國通脹按年增長高達5%,是91年以來最高,而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脹亦達2.4%.多過過去5年平均的2.1%。聯儲局向來自定的任務是維持經濟增長和就業,而過快上升的通脹會打擊增長與就業,必須控制。
Stern話:「通脹顯然太高,我擔心會蔓延到核心通脹以及公眾對通脹的期望。若能源和食品價格見頂,明年核心通脹數字必須下降。」他不願預測何時加息,只表示「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扭轉減息的方向,這是毫無懷疑的事情,但何時發生,要看情勢如何發展。」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6月24至25日決定停止減息的會議記錄顯示,當時部份儲局成員建議在「短期內」加息。但近日發生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風暴之後,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上周轉軚,扭轉咗聯儲局6月時認為經濟實質下滑的威脅已減弱的說法,改口話通脹和經濟增長同時有危機,一度令市場相信聯儲局唔想今年減息以救經濟。Stern承認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政策環境,我們不要假裝信貸危機快將過去。
Stern是聯儲局資深成員,曾和三屆聯儲局主席共事,講話有一定份量,佢講完美國要加息控制通脹的說話之後,令市場相信即使經濟仍然差勁,聯儲局今年底亦無可避免要加息對抗通脹。聯儲局自去年下旬開始減息,把指標利率由5.25厘減至2厘,從現時利率期貨交易顯示,相信聯儲局今年內加息的市場人士急促回升,有79%相信年底會加息,最快在10月加,加幅至少0.25厘。聯儲局加息的機會上升,有助穩定美元匯價,歐元兌美元今早在亞洲市造1.5863,而美元兌日圓則造106.8圓。
美國決策者面對一個兩難局面,一邊是通脹,另一邊是衰退,如果只是單一議題,會好易應付,遇見通脹就加息,遇上衰退就減息,以過去的經驗,如果持續減息,並把低利率保持較長時間,經濟好快反彈,股市亦唔會衰得太耐,因為低息環境會逼人出來投資,支持股票的價格。
問題是如今美國面對的是兩難題,既有高通脹,又有衰退,以目前通脹來得這麼迅猛,不加息就會失控,如今通脹率是5%,若不控制,半年後跳升到10%,經濟可能更衰,因為經濟增長(GDP)是計名義增長數字減通脹率,若通脹高到10%,經濟即使有5%的名義增長,扣除10%通脹率後,實質都是倒退5%,所以不能不控制通脹,而控制通脹亦只有加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加息增加資金成本,減少貨幣供應,全面控制經濟需求,由此推低價格。
美國最快在10月就要加息,而那時經濟好可能並無完全康復,加息難免又對經濟復甦有影響,由此推算,長線而言,今次美國熊市可能來得較長。不過短線去睇,美股和港股也在反彈中,反彈浪應可再走一段,大家睇位做人啦。
美股連升三日後下跌,主要領跌的是零售股和藥股,油價回升,加上個別藥物的負面消息影響,道指微跌29點,跌0.3%,收報11467點,結朿了連續三日的反彈浪。
美股收市後,陸續有公司公布業績,美股期貨受壓。美國最大的信用咭公司美國運通公布的第二季業績比分析員預期的低32%,其場外股價比正股收市價跌11%。蘋果電腦表示其銷售和盈利會低過市場估計,股價在場外跌6.5%。市場人士話,美國公司陸續公布不如人意的業績,對美股有壓力。道指期貨在消息公布後,比道指收市價跌112點,跌幅1%,跌到11353點。
昨日講到美國聯儲局面對一個通脹和衰退的兩難題,可能在經濟未復甦前,也要在10月開始加息。其實這是一個環球中央銀行都面對的問題,新西蘭本周議息,雖然外界一度估計新西蘭會減息對抗衰退,但通脹來勢迅猛,新西蘭央行行長Alan Bollard估計通脹率會升到4.7%,係1990年以來最高的數字,所以開始有人估計新西蘭央行可能暫時保持利率不變,暫不減息,但此舉雖有助控制通脹,卻難免把經濟推向衰退。
彭博訪問的15個經濟學者中,有11個估計在本月24日新西蘭央行的議息會議會保持8.25厘的利率不變,只有4人表示會減息0.25厘。但利率調期的交易顯示,有55%市場人士認為這個星期會減息0.25厘,所以這個星期新西蘭減唔減息係五五波。自從新西蘭經濟5月開始出現衰退跡象後,該國央行行長Alan Bollard在6月5日曾經表示,會在今年內減息對抗衰退,令人一度估計他會在早於7月就開始減息。
高通脹,低增長,係世界性問題,各國央行本應要加息控制通脹,但面對衰退的經濟又好難加息,所以出現兩難局面。
網友sosgroup昨日表達了與陸羽仁不同意見,佢話:「筆者對陸先生這次分析, 不盡讚同. 陸先生很簡單的把加息與對抗通脹劃上等號, 認為不加息通脹就會失控. 通脹其實主要分由內容經濟過熱, 資產人工升的良性通脹, 還有原料價格上漲, 生產成本上升的惡性通脹. 兩者其實是因與果的關係, 一般良性會行先, 而惡性通脹隨後. 一般經濟學的加息對抗通脹, 其實是在經濟過熱的時期為經濟降溫, 使到惡性通脹不會發生.」
「但是過去幾年的經濟過熱, 美國得助於中國生產的平價商品, 使通脹不明顯, 沒有大幅加息去為經濟降溫 (中國除外). 到現在中國的平貨不再, 美國方大叫通脹利害, 已經是惡性通脹了. 然而次按開始發作, 經濟早已極速降溫. 在de-leverage的時期資金成本已經極高, 筆者相信美國現在不須要加息為經濟降溫了. 現在的物價只是因為成本上升而脹價, 未來的物價最終會因為經濟下挫需求減少而回落的, 通脹不會長久, 甚至會出現通縮(好像香港2001-3)!」
「而且目前利率和實際的市場息率有一大段差距, 長債息率並沒怎樣下降. 實質上加息的急切性不高. 政策必有其連續性. 減息還未使市場息率回落. 這麼快加息?還有一種論調認為, 加息美元會轉強, 入口的東西便平了, 可以抗通脹劃!筆者認為, 息口不是貨幣升跌的單一原因, 如果美國的經濟好像無底洞一般下插, 加息到30%也強不起來. 就好像津巴布韋一樣....」
「筆者沒有輕視現在的險惡經濟. 只是認為美國如果加息便是大近視, 會引起的經濟, 政治風險都難以估計. 最悲觀的看有可能引起美元變廢紙、全球化停止、世界大戰等等. 美國如果減息筆者倒並不會奇怪. 減息最壞的後果便是好像日本一般20年經濟也不能復甦, 只有小陽春!經濟專家都很討厭難以估計的. 減息的最壞後果可以predict到, 而加息的最壞後果唔知道. 筆者認為到不得不出手時候, 美國會減息!」
雖然sosgroup話佢不盡贊同我的意見,其實我對他的說法大部份也認同,特別是佢講的美國加息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果,我的看法也接近。唯一有少少需要澄清,就係所謂「認為不加息通脹就會失控」,真正問題是美國若不加息,通脹會否因為經濟放慢而自然回落?這個估計情況本是美國決策層的理想狀況,但現實卻似乎慢慢走向相反方向,經濟放慢但通脹急升,就是所謂「停滯澎脹」,讀過經濟的朋友應該知道,不只是經濟急促增長時有通貨澎脹,在經濟停滯時也可能有通貨澎脹,這就是所謂滯脹,津巴布韋印出面值過億的銀紙,也是遇上滯脹問題。
滯脹的源起是當地經濟不前,但政府開支失控,濫發貨幣填數,令銀紙幣值大跌,貨物價值急升,美國已開始出現這種滯脹的情況。簡單點講,這個經濟病的根源係「使大咗」,市民和政府同時使大咗,要真正醫好這個病,就要從病因入手,即係使少啲錢。加息可以減少貨幣供應,增加用錢的成本,可減少平民消費,這樣就可以削減貿易赤字,令貿易出現順差,但光是加息仍不夠,政府也要大力控制支出,達至平衡預算,甚至平衡預算,這就是削減財赤。貿赤和財赤都大減,美元即使不加息,幣值也因經濟基礎好轉,貨幣供應減少,美元需求大於供應而轉強,加息和削減雙赤,會有短期痛楚,但長線利好。只是加息,不去削赤,會有陣痛,但未把病醫好,可略減低通脹,但可能難免衰退。
長話短說,美國政府現在大力干預市場,出口術話加息挺美元,但實際施手術醫病的工作欠奉,而美國11月已總統大選,也不能期望布殊政府做根本性的工作,這也是「美國病」難醫的附加原因。
中國經濟政策轉軚,由「雙防」(即是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脹)大力收緊銀根,改為「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適量放水支持經濟,顯然是怕控得太緊經濟會「硬著陸」,雖然通脹仍不應低,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爲7.1%,但經濟增長(GDP)已在回落中,今年第一季增長10.4%,第二季落到10.1%,遠低於去年平均增幅11.9%,下半年再唔放吓水,恐怕經濟增長急促放慢之勢一成,想拉都拉唔住。
高油價、高通脹,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解不開的難題,中國已經不是特別差,睇吓同屬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國印度,情況好似比中國仲要壞少少。而家不少經濟學家估計印度短期內要加息,若加息就是兩個月內第三次加息,將指標利率由8.5%增至8.75%,以遏止失控的通脹。
其實印度中央銀行自2004年以來,一直奉行收緊銀根的政策,但自從政府在兩月前被逼增加油價17%,以減少煉油企業的虧損,印度通脹就失控向上,主要批發物價通脹增至11.9%,通脹升幅驚人,即使政府減少食用油、鋼製品、汽油的入口關稅,犧牲財政收入以期控制通脹,但收效也不大。印度自6月加油價以來,亦已兩度加息0.75厘去收緊銀根,但現在看來仍然未夠,未要進一步加息不可。
中國的7.1%通脹雖然遠比自訂的目標4.8%高,但和印度的11.9%比起來,已經係濕濕碎,中國調控經濟的力度比印度大,調控的時間較早,去年底已動手,印度調控的時間較遲,所以到出手時通脹已增大,近12%的通脹,還在上升中,若不能將之壓住,高升的成本不但會令經濟衰退,居民的購買力大幅下降,更會帶來嚴重的政治不穩定。
這種高通脹的環境令政府陷入財政困境,通脹爆升之初,政府一定會減稅增補貼來舒解民困,但搞得幾搞就會發現財政赤字大增,不能無限量地增加補貼,而高通脹令經濟增長放緩,亦令政府收入減少。印度就出現這種狀況,印度央行行長Yaga Venugopal Reddy估計,今年印度經濟增長會低至8%。財赤增加,經濟增長放慢,令印度貨幣盧比今年跌價8.3%,股市今年至今跌33%。
標準普爾這個月就警告,現時印度的主權評級是BBB-,這是投資評級的最低級別,若通脹和政府赤字再惡化,會將印度的評級降為垃圾級。在這種環境,若印度再被降級,後果會相當慘痛,因為評級下降除了令盧比可能再貶值,帶來更多輸入性通脹之外,還意味著要付出較多利息才可以借到錢,令企業營利減少經營更呆滯,肯定會加速滯脹發生。
印度以財政政策協助人民抵抗通脹的空間有限,住後就要人民硬食高通脹,再加上要用加息去壓通脹,難免會令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美資行雷曼兄弟認為印度加息可以控制通脹,因為再加息會令印度經濟增長降至7.3%,若明年第一季油價回落到90美元一桶,印度通脹明年初可望顯著回落。
問題油價係唔係會落番100美元以下的水平呢?全球各國都面對一個兩難之局,通脹失控,但若以加息控制通脹,又難免會令經濟急促冷卻,加息又死,唔加息又死,因為關鍵因素油價,若油價回軟後又再失控上升,印度唯有不斷加息去控制通脹,咁經濟又點會好呢?
中國的情況好過印度,不過面對的問題本質也一樣,放鬆宏調,短期內有得炒一炒。但若睇番未來半年的走向,油價再升,中國宏調鬆一鬆之後,若到明年初通脹又回頭再升,宏調都無辦法唔再收番緊,所以食粥食飯,都仍要睇今年底明年初,美元會否強番啲,油價會否回落番低位。
美股又插,國際貨幣基金會話未見到美國樓市跌市完結,而信貸狀況惡化會拖長經濟衰退期,令美股急跌,特別是美林證券、AIG保險及按揭證券股房利美更是領跌股,杜指三日內第二次下跌超過200點,跌239點,跌2.1%,跌到11131點。
部份金融股大跌超過10%,例如美林就跌12%,跌到10低位24.33美元,雷曼兄弟跌10%至15.27美元,美林削減雷曼的盈利預測,話美國證券行第三季要為房貸撥備25億美元,不過結果美林仲跌得多過雷曼。房利美跌11%,房地美跌6.7%。
美國市好樣衰,真係無乜條件加息,但唔加息又控制唔到通脹。呢幾日講咗一輪政府控制通脹與維持經濟發展的兩難局面,連印度都講埋,卻無講香港,真係唔係幾啱,所以始終要講吓。由於香港股市比較國際化,有大量在港上市的巨企的主要業務不在香港,所以香港股市不完全受本地經濟因素影響,但樓市就唔同啦,受本地經濟影響較大。
香港公布6月通脹數字為6.1%,創11年的新高,高通脹會影響經濟增長,道理亦甚簡單,因為我地平時講的經濟增長即本地生產總值(GDP),係以名義增長減去通脹數字,才得出的實質增長,假設名義增長為8%,減去3%的通脹率,實質增長為5%;若名義增長不變,但通脹升到6%,實質增長就跌到2%(當然理論上高通脹亦會把名義增長數字推高)。所以通脹失控向上,經濟增長追不上,增長數字就會急跌。而事實上亦開始有機構把香港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由5%向下修訂為3.5%。
香港政府並無面對加息和維持增長的兩難題,因為港元和美元有聯繫匯率,港息跟足美息走向,加息減息基本上跟美國,所以香港無自主的利息政策,連諗都無得諗,客觀上亦少一個主要工具去調節經濟。香港無加唔加息的兩難題,但派錢舒解民困時,亦有人批評會推高通脹,不過若明白香港通脹是輸入性為主,就明白政府派錢一不會增加太多消費,二不會推高太多通脹。
香港通脹高企,但主要是輸入性通脹,我們講的通脹率是CPI A(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當中食品佔32.1%,這部份差不多全部是外來因素,交通佔8.07%,油價急升,這部份也主要是外來因素,住屋佔30.54%,這部份主 要受本地因素影響。總體而言,由於香港通脹有很多外來因素,本地政府可以控制通脹的工具相當有限。充其量是減公屋租金、減差餉,把通脹率中的住屋開支拉低一點。
通脹高企,但生意無多到(部份行業生意正在減少中),經濟環境正在惡化。企業是經濟的主要組成部份,問吓企業做生意易咗還是難咗,對經濟變化可知一二,據陸羽仁接觸本地的生意人,普遍話搵食艱難,除了北上做廠者受重擊之外
,本地做生意者亦面對嚴重的成本上漲壓力。一般生意除了行業的直接成本增加之外(例如飲食業的食材),主要成本係人工和租金,通脹咁高,老闆點都要加啲人工,否則夥記維持唔到生計一定嘈,你睇吓運輸行業罷工一單接一單,就知道老闆和夥記關係幾咁緊張。租金亦係加到你唔信,好多街舖幾年期的租約一到,一加就加四、五成租,租舖者都唔知續唔續租好。
所以綜合而言,你睇本地公司,一要睇佢直接成本有無大增,二睇佢租金和人工成本有無急升,三睇佢生意係唔係超常咁好,如果前兩者成本大增,第三項生意無超常地好,盈利自然就會倒退。若再加一味投資失利,業績就好容易見紅。在現今這種環境下,想本地上市公司08年盈利有增長,絕非易事,所以本地股唔易炒。
在高通脹下,樓市又點睇呢?本地通脹高、利息低,理論上會觸發人的投資意慾,因為唔想俾通脹食哂啲儲蓄的購買力,但你睇本地樓市,由03年起步,反覆升咗5年,疲態畢露,曾經聽一個地產代理業的大佬講,樓市5、6年一個循環,所以佢今年開始減持炒作盤,怕樓市由盛轉衰的循環慢慢出現。
全世界的打工仔收入都兩極化,香港更加係典型,雖然上層打工皇帝搵好多,但若論中間階層的打工仔,實質收入不比97年好,加上通脹樣樣貴,要預留更多錢應付生活所需,會壓抑一般市民買樓意願,再加上股市低迷,熊市味道濃烈,更減低買樓意慾。不過政府嚴控土地供應,新推出的土地不多,這一兩年新屋供應奇少,發展商賣一間少一間,令他們不想出貨,叫做頂住個市,令樓市出現跌又唔跌得好多的怪局。
香港沙士後經濟旺了4、5年,希望捱得過美國的低潮,唔好咁快就進入衰退期,不過這只是主觀願望,高通脹的確令人擔心也。
美股大跌後急彈,在油價跌破122美元一桶的刺激下,加上美國鋼業績優於預期,美股杜指大升266點,升幅2.4%,收復早一日下跌的失地,收報11397點。當中美國鋼業升了14%。
油價係在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估計需求下滑聲中急插,按道理油價呢個下跌理由唔係咁利好美股,不過近日油價、股市極速波動,有時唔可以用常理推斷。
陸羽仁身在大陸,對中國放寬宏調有多一重體會。雖然說中國6月份通脹回落到7.1%,遠比印度的11.9%通脹為低,但實際上中國有大量的補貼和價格控制,若扣除這些因素,中國通脹的數字會高得多。
內地現實生活有好多例子,可以說明問題。大陸很多大城市的冷氣溫都調高了,主要為了省電,有些大城市如山東濟南的商業大廈限制用電,一用到限額就停電,市面的街燈亦會因為缺電而部份停開。電廠發電不足,主要因為中央限制了發電用煤的價格,煤礦的對策就是不賣煤給電廠,搞到電廠無煤用。有電廠的採購員到處搶煤,有時還得私下高價收購。
煤礦的老板都發了大達,特別是那些小煤礦的老板。北京的樓價沒有大跌,最近有些CBD甲級商廈以3萬元一平方米的價錢推出市場,給山西的煤老闆搶購一空。
缺油、缺電、還缺錢,企業等錢救命,高利貸都照借,不只是黑社會放貴利,部份地方小銀行也參與其中,有小銀行以3厘月息(即年息36厘)收大額存款,這些做法並不合法,所以小銀行枱面付8厘年息,另外28厘以其他方式支付。小銀行這樣收存款,當然是以更高的利息放出街,可能放貸要收50厘利息了。中央大力增加存款準備金,小銀行可以貸出去的錢大幅減少,而且中央又定出每季的貸款額度,在季初已經俾人借清。不過上門向銀行求借的企業不絕,所以小銀行付36厘收大額存款,自然有水魚排住隊想借。至於私人的高利貸,更會以100厘、200厘的高息放款,企業要去借這些錢,已經到了「塘底突」的地步。
阿爺以人為手法嚴控通脹,將大量關鍵貨品或服務的價格凍結或壓在低水平,如油價、電價等,只能短期如此,長期無得搞,因為人為扭曲了價格,企業生產多少蝕多少,所以就索性減產,電廠就是這樣,阿爺問它,它會告訴阿爺佢買唔到煤,無法生產。阿爺走去問煤廠,煤廠又話賣了煤出去,不知電廠為何買不到。阿爺無辦法,最後唯有出補貼,但收了補貼的企業,例如煉油業,拿中央補貼填了部份虧損,生產仍不積極,整件事又再由零開始。
嚴控貸款的情況也一樣,控制一年半載,企業借30厘、50厘的貴錢,仲頂得吓,但過一兩年就要爆煲,特別是以借貸來支撐發展的房地產,再咁搞落去,就快有地產商爆煲,勢必觸發樓價再大瀉。如今部份重災區如深圳樓價已跌了三、四成,再瀉下去要出災。廣東省有一半財政收入來自土地,如果樓價大跌,地價難免大瀉,政府財政都唔掂。
所以阿爺一見到通脹數字叫做有所回落,就馬上出招放寛宏調,給企業抖抖氣的機會。不過美國經濟的走勢相當肉酸,大陸放水時遇上這隻花旗肥熊,短期放水可以讓企業喘息,但難以令股市大炒。若放水放到通脹再急升,又難免要關水喉,所以除非美股好快見底,大陸股市就可以乘勢而上,若美股還是反覆下滑,只怕明年阿爺被逼要出第二輪宏調時,美國仍未康復。在這種環球熊市的大趨勢,似乎只有一種人,就是沽空的人,才比容易賺錢,當然極短線又例外。
美股延續上日升勢,繼續大幅反彈,杜指初段急升超過100點,但中午時份升幅大量收窄到接近無得升,但尾段再上,最後以接近全日高位收市,升186點,升1.6%,升到11583點,再次衝近這次反彈浪的高位。
杜指上升主要因為ADR報告指美國本月職位增加9000個,市場原本預期職位會減少60000個,消息大幅好過預期,令人產生勞工市場能對抗衰退的期望。油價急升亦無阻美股升勢,9月期油大升4.58美元一桶,升到126.77美元,升幅3.8美元,消息令油股大升。市場人士話一般油價升股市會跌,但今次其他消息有決定性,所以美股照升咁話。
不過美國經濟基調仍然好差,從聯儲局的行動就可證明,聯儲局宣布,政府向證券行提供的兩個緊急借貸措施本來快要在9月到期,但現在決定將之延長到明年1月底,因為金融市場仍然「脆弱」。那些措施包括證券行可以利用貸款計劃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過去聯儲局只向銀行提供這種借貸。
聯儲局話,若它判斷市場回復正常,不再對貸款有逼切需要時,就會終止這些貸款計劃。這兩個貸款計劃源於今年三月證券行貝爾斯登出事,聯儲局怕其他證券行亦因為無法借到錢而倒閉,所以搞出這兩個計劃,容許證券行直接向聯儲局直接借錢。
聯儲局話市場仍然脆弱,並非隨口嗡。聯儲局8月5日就會再開會,但佢都等唔到那一天,事先在7月24日一個電話會議先決定延長貸款計劃,然後再定出細節。信貸市場仍然緊張,美國隔夜調期的利息和倫敦同業拆息的息差,現時為0.73厘,而今年平均是0.66厘,可見息差仍處於高位。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講過,當美、英息差回落到0.25厘時,危機就會過去。事實上5月股市反彈上13000點時,美、英息差也一度收窄,令人憧憬危機快過,但後來按揭證券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爆鑊後,息差又拉番大,可見信貸市場仍相當緊張。若果聯儲局唔延長對證券行的緊急借貸計劃,恐怕金融股又會被人狂沽。
而家絕大多數人估聯儲局8月5日開會會維持利率不變,但仍有71%人相信聯儲局到今年年底時至少加息0.25厘,這種美國今年會開始加息的預期,是支持美元匯價的主因。
到目前為至,聯儲局仍然用一切可能放水,維持信貸極之鬆動,藉此阻止經濟衰退,問題是通脹開始湧上來,到通脹急升時,聯儲局會被逼收緊銀根,包括加息和利用公開市場操作,沽出債券吸納流通的銀根,這種手法在通脹時有降溫作用,但在滯脹時就有殺傷作用。
美國政府面對這個兩難題,顯然未有解決方法,只能見步行步,在仍然可以放水時,就博命鬆開銀根再放水,放到被逼要停手為止。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維持利率不變,表示預期今年底至明年「通脹變得溫和」,令市場估計今年內不會加息,再加上油價進一步回落,美股大力反彈,杜指大升331點,升幅2.9%,升到11615點,又衝到11600點樓上這個近期反彈浪頂。交易員預期聯儲局今年其餘時間會維持利率在2%,亦令金融股大升5.1%。香港打8號風球上午無市,但日股早段就升220點。
油價跌2.81美元,跌到118.6美元一桶,因為市場炒作全球經濟放慢會影響原油需求。粟米和白金帶領商品下跌,商品炒家開始擔心工業和能源需求減少,會拖低這些商品的價格。
聯儲局把今次反彈浪推上高潮,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在議息後的聲明說:「勞工市場進一疲弱,緊縮的信貸環境,樓市持續萎縮,以及高升的能源價格,皆會影響經濟增長。」
聯儲局官員話,他們繼續預期通脹會放緩,但承認物價前景非常不明朗。「雖然經濟下滑的風險仍然存在,但通脹上升的風險仍然是委員會的重要關注。」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達拉斯儲備銀行主席Richard Fisher第5次反對委員會的主流意見,認為應該加息。
表面睇聯儲局的聲明兩面平衡,同樣憂慮經濟下滑和通脹上升,但它傾向擔心經濟下滑多一點,在加息和不加息的兩難中,選了維持息率較長時間不變。MKM Partners LP 的首席經濟師Michael Darda點出聯儲局聲明的微炒變化,最明顯的是6月議息後的聲明話「經濟下滑的風險正在減退」,今次聲明把這句話移去,等如承認信貸市場又再出現問題,等如隱晦地調低增長的前景,意味著要把加息推遲。
聯儲局在上次6月25日議息後,美國經濟前景的確轉壞了,雖然政府在4至6月間派出780億美元的退稅去刺激消費,但上半年的 GDP增長平均只有1.4%,通脹率在6月底以年率計升到5%,失業率升到5.7%。整體是一幅走向衰退的圖畫,聯儲局別無選擇,只能以關注經濟增長為焦點。
聯儲局議息後,市場對今年加息的預期進一步減退,以利率期貨交易價格推算,原本有68%市場人士估計9月議息會維持利率不變,昨日增加到75%,而估計10月議息亦維持利率不變的人數亦由48%,增加到56%。鄧普頓基金執行主席麥樸思更估計,聯儲局還可以把現時2厘的利率降到1厘。
現在能源和商品下跌,通脹有少少放緩,聯儲局仍有不加息支持增長的空間。陸羽仁主觀上當然希望油價長期下跌,減少環球通脹,令萬民受益,但油價及商品現時的下跌,到底是牛市的調整還是熊市的開始,還要觀察,若商品跌完再升,美國通脹再急上,聯儲局可能想唔加息都唔得。
美股繼續反彈,把指數推至上月中下跌後的高位,思科盈利優於預期,帶動科技股急升,而汽油庫存下降亦推高煉油股股價。杜指第二日上升,漲40點,升幅0.4%,上到11656點。但日股升咗一日後,今早回吐,早段跌130點,跌幅1%。
杜指郁得唔多,但好多大股上落都好大,思科因業績理想升5.7%;美國西部最大煉油商Tesoro Corp升12%;美國最大煉油商Valero Energy Corp.升7.3%;美國第二大債券保險商Ambac Financial Group因為會計制度改變帶來8.2億美元盈利,股價大升24%;第二大按揭貸款公司房地美公布第二季虧損8.2億美元,差不多是市場預期的兩倍,更宣布會把股息由25美仙減到5仙或以下,股價大跌19%。這些大公司股價也是10%以上咁上落,都幾得人驚。
美股收市後,AIG公布連續第三季虧損,幅度大於市場預期,這間以資產計全球最大保險公司宣布截至6月底季度虧損為53.6億美元,主要因為和房貸有關投資的撇帳吃掉盈利。去年同期AIG有42.8億美元盈利。即使AIG不計投資收益損失,季度虧損也達13.2億美元,比市場平均預計的12.8億美元虧損為高。業績公布後,AIG股價在延長交易時段跌8.2%。
美國透過弱美元政策,把衰退輸出到日本和歐洲等主要貿易夥伴,日本政府昨日首次承認,經濟正在惡化,等如宣布該國這次二戰後最長的復甦已經完結。日本內閣商業統計官員話,日本經濟好可能已進入衰退。
我話美國輸出衰退,有網友唔知點解,道理好簡單,美國透過把美元貶值三成,降低自己出口的成本,刺激出口,令貿易赤字大幅收窄,藉出口增長來改善自身疲弱的經濟。但弱美元有副作用,會刺激起全球性的高油價和高通脹,因為美元貶值,投資者把資金轉投能源和商品,令它們價格大升,能源和商品是主要的產成本,他們的價格大升,激起全球通脹,但由於美國本來因經濟衰退而有通縮,刺激起通脹正好抵銷其通縮,所以直至目前通脹對美國的威脅不大,但對其他本來已有通脹的國家,威脅就好大,高通脹直接帶來衰退的憂慮,減慢本土的投資和消費,再加上出口到美國又減少,經濟那能不下滑呢?日本是一個出口型經濟,正面對這種困局。
日本在90年代因為日圓升值進入漫長的衰退期,直至2002年完結,之後6年日本經濟以2.2%的平均年率增長,但目前增長期已結朿,正陷入滯脹的風險中,即是通貨膨脹,經濟停滯;日本雖然仍未出現連續兩季的負增長,但企業因為盈利倒退,已被逼減產,減少投資和裁員。尤幸目前估計日本這次衰退,應屬較溫和的衰退。
衰退重臨又逼日本政府面對兩難抉擇,他們原本打算大力削減赤字,希望到2011年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目前看來都要放棄削赤計劃,日本內閣剛剛重組,新內閣正計劃推出舒緩措施,大灑金錢幫助人民和公司對抗高油價高通脹,看來財政赤字唔惡化已經偷笑。由於日本利率太低,沒有什麼減息的空間,本來話經濟好轉要加息,但而家都無呢支歌仔唱。日本好難運用利率政策調控經濟,唯有透過財政政策,但由於衰退殺到,財政政策以放水為主,經濟轉差,赤字增加,日圓的前景就認真唔靚仔啦。
在這種形勢下,日圓下滑,今早美元兌日圓造109.41圓,唔係美元強,係日本經濟跟著美國轉壞,日圓自己走弱。其實歐元也有類似狀況,今早造1.5429,歐洲經濟亦唔靚仔,美國佬已把全世界拉落水。
美股在兩日調整後反彈,交易商減少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交易限制,刺激兩股回升,通用汽車推出削減開支計劃,加上市場憧憬油價回落會推動汽車銷售,亦有利汽車股,結果杜指上升82點,升0.7%,升到11615點的水平。
不過黃金反彈後繼續大跌,今早在亞洲市金價跌8.38美元,一度跌穿埋800美元大關,低見798.25美元一安士,比美國市的價位急跌1%。近期金價急跌,令礦產國澳洲的貨幣跟住大跌,澳元連續4星期下跌,市場又擔心澳洲會減息救經濟,呢個星期金價跌咗近6%,澳元就跟跌2%。
黃金及其他商品在急跌後一度反彈,而家再插,令人覺得商品未跌完。昨日香港一眾金、銀、銅、鐵商品股大幅回升,而家金價又碌低,會唔會窒住商品股的反彈浪呢?
美國通脹的情況亦值得注意,最新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升幅高於市場預期,美國聯儲局有理由擔心通脹的上升,佢地想將加息期盡量推遲的願望,明顯受通脹數字限制。
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8%,是預期的兩倍;以年度計上升5.6%,是17年以來的最高升幅。除去能源和食品外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3%,以年度計上升2.5%,同樣高於預期;是自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6月份爲上升2.4%。
根據通脹數字公布前78名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將上升0.4%,預測範圍在上升0.1%到0.7%之間,但實際上升0.8%,超越了經濟學家估計的上限,可見通脹問題比想像嚴重。
聯儲局一直表示主要關注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外的核心通脹數字,這個說法本來都唔多合理,不過7月的核心通脹數字都高達2.5%,聯儲局點講都好,不能再無視通脹的風險。
巴克萊資本資深經濟學家Julia Coronado話,物價壓力仍在持續,這種壓力延續的時間很長,有可能深入消費者和企業的思想當中,將限制美國聯儲局進一步減息的可能性。
美國CPI升到5.6%這個17年以來的高位,但GDP卻步向負增長,是典型經濟停滯通貨膨脹之局,中央銀行要對抗通脹,本來要加息,但要對抗經濟衰退,卻應該減息,兩個問題一齊來,不能加息也不能減息,意味著無工具去控制它們,那麼衰退和通脹就難免同時惡化,直至到衰退大到全面拖低物價,通脹才會停止。這種情況,亦係典型較漫長的熊市。
美股連續第二日下插,新屋動工數字差過預期,而生產物價指數按年增加9.8%,再燃起滯脹之憂。最大的按揭證券承銷商雷曼兄弟急跌13%,因為分析員指雷曼要為房貸壞帳增加撥備,帶動金融股向下,杜指跌130點,跌幅1.1%,跌到11348點。
杜指呢一浪反彈的高位是8月11日的日中高位11782點,而暫時見過的低位是7月28日的日中低位11125點,如果杜指向下擊穿11125點,向下突破,將確認此浪反彈完結,再要向下尋底,照目前的走勢向,反彈浪都唔再玩得太長了。
美國通脹數字令人擔心,美國勞工部公布7月的生產物價指數按月計升1.2%,6月已升了1.8%,7月再升,而經濟學家平均估計7月只是升0.6%,實際數字遠超預期,7月數字按年計(和去年同期比較)升了9.8%。而不計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生產物價指數升得仲快,按月數字7月升了0.7%,而6月只是升0.2%, 經濟學家的平均估計7月的核心指數按月計亦只是升0.2%,實際升幅同樣遠超預。生產物價上升,勢將蔓延到消費物價指數上去。
通脹不斷升,慢慢令聯儲局部份成員認為要加息對抗通脹,不能再等經濟好轉才加息。列治文儲備銀行主席Jeffrey Lacker昨日話,金融市場的動蕩不能阻止聯儲局以加息對抗通脹。這是過去5個星期內,第4個儲局成員表達類似觀點。
Lacker話,要在適當時候撤走低息刺激政策,可能在金融市場回復平靜之前,可能在我們確定所有衰退因素都過去之前,就要先加息了。Lacker係加息派,可能正因如此,他對經濟風險的評估都輕一些,他不認為再有大型美國銀行會倒閉,他有信心大型商業銀行可以渡過難關,但由於有實質的不穩定因素,難免有些小機構會有問題。
Lacker又對布殊政府處理按揭證券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手法有不同意見,佢唔同意財長保爾森現時想把兩房保持現狀,即是想將佢地保留作政府支持的公司,Lacker認為要將兩房私有化,他同意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的意見,即是先將兩房國有化,執好之後就折散私有化,不再是政府支持的公司。
美國經濟遇上兩難題,既有通脹,又有衰退。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是學者出身,研究1929年的大蕭條,立論係如果當年政府大力放水減息鬆銀根,當年的衰退將不會那麼漫長。伯南克現時在實踐他的理論,以應付美國這次自1929年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但在現實生活裏,他想政府無限量放水的理論受到挑戰,原來在大量放水下,又會出現通脹、甚至滯脹的問題,現實裏未必可以無限量放水、放到經濟回復增長才停手。
我估伯南克頂得到都會盡量頂,希望推遲加息,增加經濟抖氣的空間,但通脹真係來得太猛時,聯儲局真係可能被逼在經濟好轉前就要加息。
處理兩房的不同手法,亦有一個長痛和短痛的問題,保爾森和伯南克的手法,是盡量維持現狀,以減輕短期痛楚。但Lacker和格林斯潘叫政府將兩房先國有化然後全面私有化,就係動大手術,短期痛的,長期會健康啲。如按保爾森的建議,政府不斷注水入兩房,唔知搞到幾時完,甚至等如長期津貼兩房。如果採取最終私有化的方法,就等如根本改變按揭證券公司的運作,它們變成私人公司,無政府變相擔保,借錢成本會高的,會令房貸的利息也增加,但全私營運作,由市場淘汱,不是由政府照保。
美國次按和樓市危機仍未見底,政府見招拆招,美股仍難逃反覆向下的走勢。
熊之點滴
美股大瀉,一間肯薩斯州銀行倒閉,加上市場擔心債券相關虧損會令美國最大保險公司AIG受累,杜指急挫241點,跌幅2.1%,跌到11386點,把早兩日的升幅完全抹掉;港股昨日大升712點,今日將面對壓力。金融市場動蕩,亦令資金大量流向債市,令債價上升、收益率跌,美國10年期國庫券收益率大升0.09厘,升到3.78厘。
AIG股價大跌5.5%,Credit Suisse分析員Thomas Gallagher 本來估計AIG 第3季每股有盈利0.13美元,昨日大幅調低至每股虧損0.86美元,因為最近信貸市場惡化,會令AIG要為債券相關投資作更多撇備。
肯薩斯州的細銀行Columbian Bank被州銀行專員及聯邦政府存款監管機構關閉,此銀行有7.5億美元資產。 現時聯邦政府手上有問題的銀行名單共有90間,在今年第1季就增長了18%。現時去估那一間銀行是最後一間倒閉的銀行,變得全無意義,因為隨時有銀行唔掂。
美國第4大證券行雷曼兄弟早前因韓國發展銀行有意收購而大升,昨日因收購可能告吹而大跌6.6%。美國金融市場變得非常脆弱,隨時因利好和利淡消息大幅波動。RBC Capital Markets 的債券策略師 T.J. Marta的比喻幾搞笑,佢話「現時美國金融市場的情況,係我有生以來看過最長的一套恐怖片。」問題是呢套恐怖片唔知幾時播得完。
呢個熊市有排未玩完,對股民影響很大,一般人以為熊市無乜大不了,都係上上落落,股票照炒。事實並非如此,熊市和牛市有好大分別,陸羽仁會一連幾天告訴大家熊市的特點。基本原則係「熊市只適宜投機者去玩,不適合投資者」。
一般散戶分兩種,第一種是「投資的我」,呢種人不喜歡炒出炒入,只想買股長揸。另一種是「投機的我」,經常進出,賺短期波幅。以「投資的我」而言,買入股票長揸,如果遇上牛市,就好易贏錢。剛結朿這次牛市,恒指由06年頭約15000點起步,升了一段,到06年中一度跌番近15000點的水平不破,之後就扶搖直上,到07年10月升到近32000點的高位,「投資的我」在06年頭至07年中買股票,揸住唔放,回落都唔放,直到07年10月,全部都會賺錢,總之識買股票就會贏,買入一線龍頭大股固然贏得多,買入二線股輪流炒亦都執唔少,買入四、五線的雞股如果有莊家炒作,更加係成倍成倍咁升,所以一句總結,牛市總體趨勢反覆向上時,「投資的我」盲目買,盲目揸,都會贏錢。
但同一個邏輯,在熊市之中就好災難,因為熊市的走勢是反覆向下,「投資的我」在任何一點買入股票,揸住唔放,當大市向下時,股票也向下,所以就會不斷會輸錢,係牛市同一個邏輯的相反,盲目買,盲目揸,在熊市任一個位入市都會輸錢。
你可能會話,我係長線投資者,唔驚,頂多就揸長線,揸佢5年、10年同佢鬥命長,咁講本來都啱,但有兩種情況令長揸都好唔掂,第一是愈買愈多;第二是你買嗰隻股票在熊市過後可以翻身,買著一沉不起的股票,喊都無謂。
先講愈買愈多,散戶遇到個市不斷跌,股票愈來愈平,若有閒錢在手,好多人不單止唔放,仲會加注,就係我所講的「溝淡」,假設你在高位10元買1隻股票,買了1萬股,跌到5元再買1萬股,再跌到2.5元再買1萬股,3萬股平均價5.83元,成本17.5萬元,最後隻股跌到1元時,你夾埋輸咗15萬元,如果揸住原來的1萬股唔賣唔賣,唔加注溝淡,只係輸9萬元,可見在熊市溝淡的禍害,會把股民在熊市買股的災難不斷擴大。
另一個問題係熊市揸股,要隻股在災難後見到家鄉至得,你高位買著隻電盈(00008),佢由高位28元,跌到低位5合1,現價4.8元,等如合併前0.96元,得番少少渣。同股唔同命,如果在2000年高位40元買了中移動(00941),雖然在2003年跌到低位14元,但最後番上來,現價仍有94.3元,呢啲股買貴咗無所謂,最後會見家鄉,但係有啲股買貴咗,可能好耐、甚至永遠不能上岸。
散戶可能買錯衰股,可能控制唔到自己不斷買股溝淡的隱憂,話熊市買股充滿風險,並不為過,所以「投資的我」在熊市最好忍手,少買為妙。 美股在大跌後反彈,油價回升至116美元,令能源股向上,加上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有足夠資金維持到年底,杜指升26點,升到11412點。
德國商業信心指數下跌,令市場相信美元較安全,美元兌歐元再上高位,美元指數升穿77,美國靠累死其他國家受惠。
昨日講到熊市只宜投機,不宜投資,那麼甚麼時候才適合投資呢?答案是熊市結朿後,牛市開始的初階段。
可能你馬上會問:「熊市結朿,牛市開始初,係唔係咁易分得清呀?」我話的確不易分得清,但你不要好準咁在熊市最低位撈到底,不用買到最平的股票,即使錯過了熊市最底部,牛市已開始,已反彈一段才去買,都唔係咁緊要,因為仲有好長時期慢慢揸,慢慢食。
舉中移動(00941)的例子可以說明。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到2003年沙士時股市跌到低潮,中移動在03年第2季跌到14個幾的低位,即使你好鈍,在03年沙士時完全唔敢買股,到04年股市明顯跌到定,熊去牛來的跡象已相當明顯,你可以輕易在04年用20幾元的價錢買到中移動,之後佢逐年上升,到去年10月最高升到160元,假設在04年以25元買股,3年間最高變了6.4倍。
我講過熊市的主要特徵是一浪低於一浪,每次下跌,又跌穿上一浪下跌的低位。而牛市的特徵剛剛相反,係一浪高於一浪,每次上升,又會升穿上一浪的浪頂。套落去睇03年的中移動,佢在第2季初見過14個幾的低位後,之後再跌,都未穿過、甚至未接近過呢個低位,所以睇完03年全年中移動的走勢後,不難確定佢已離開熊市。04年中移動股價還上下浮沉,未出現顯著升勢,到05年開始一步步上升,進一浪高於一浪的走勢,明顯進入熊市。即係話你即使在04年都未想買中移動,到05年見佢開始升時才買,仍然可以在30元以下買到貨。
人人都想在14元最低位買到中移動,在160元最高位放,但咁高難的動作,在100個人中,有99個做唔到,所以唔好對自己要求咁高。假如20幾元買到中移動,130元、140元放得到,都好叻o架啦,降低要求,做得成功的機會大啲。想買入14元的中移動,只能在低位去撈底,唔係唔得,要知道在熊市急跌中咁做,也要冒不低的風險,即使買入好股,還可能要跌幾成,要自己頂得順至好。
有個美資大戶同我講,話而家的股市不用心急去追,關鍵係美股未見底,港股長遠走勢離唔開美股,所以港股亦未見底。佢話美國至少要公布一兩季GDP負增長,才有希望見底,所以現在離底還有一段時間,想買股唔使急。呢個大戶亦用03年沙士做例子,話佢見香港樓市在03年跌到殘,到04年跌定開始反彈之後,他才在香港買豪宅,至今回報可觀,他話等到熊市清楚結朿後才入市都未遲。
現時港股不斷穿底,符合哂熊市特徵,反彈又上唔番高位,,未似已到熊市終結時,投資的我,等吓先啦。
美股第二日反彈,7月耐用品訂單意外地上升1.3%,比估計的零增長為高,刺激股市向上;油價再升2美元,令能源股上升;其他按揭金融公司成功發債,亦令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盈利會增加,杜指升89點,升至11502點,升幅0.8%,繼續反彈走勢。
昨日講到熊市不宜投資,可能惹起「價值投資者」的質疑,話只要睇啱股票價值,何懼愈跌愈買。
「愈跌愈買」的講法,源於股神巴菲特,話佢計啱股價的內在價值,如果發覺股價比內在價值有明顯折讓,就可入貨,入貨後如果再跌,佢會愈跌愈買。
又舉中移動(00941)做例子,唔好講內在價值咁複雜,講番簡單一些的數字。中移動現價市盈率16倍,息率2.2厘,以過往在牛市的標準,這種數字簡直係抵買,我地又應該點樣睇16倍市盈率的中移動呢?
中移動剛公布中期純利308億元人民幣,升51%,超過市場預期,問題是中移動能否全年保持這種高盈利增長,若能維持,故然抵買。睇市盈率有兩點要留意,第一是市場評價有主觀成份,第二是中移動能否維持現有的盈利增長,兩點亦互有相關。市場可以接受到幾多倍市盈率,係一個主觀感覺,以較誇張的大陸市場為例,6000點時,好多股票的市盈率去到50幾、60倍。如今跌到2000幾點,公司市盈率就回到20幾倍。有些盈利較穩健的公司,可能在6000點時和在2000幾點時盈利情況都無改變,但市場接受到o既股價就有天壤之別,這就是市場的主觀成份。「市場先生」有時出好貴價錢買一隻股票,有時出好平價錢買同一隻股票。
可能公司本身能否維持盈利增長更加重要,以中移動為例,市場俾16倍市盈率買一隻股票,表面看投資要16年咁長時間先至收得番,主要是假設呢間公司是高增長股,盈利每年會顯著增長,未來幾年盈利升得幾升,會拉番低市盈率,令投資不要16年咁長就收得番。問題的關鍵是公司盈利在經濟放緩時,能否維持高速增長呢?若盈利一倒退,呢個「高增長」的故事就破壞哂,即係市盈率因盈利下降而上升(盈利下降,股價唔變,市盈率就會上升),唔止16年才可收回投資,所以遇到盈利下跌,市場失望時,股價會馬上下跌。故然中移動中期盈利理想,股價有一定支持,剩下的問題就只係睇大市走向喇。
我估一般散戶唔係咁易計到股份的內在價值,亦唔係咁易具體估計到公司未來幾年的盈利,但大體上都可以睇到邊類股份危險啲,第一類是盈利可能受投資市場影響者,例如保險股,佢地好多收益來自投資,A股大跌,令它們投資收益大減,甚至投資部份要蝕入肉,所以我有點怕這類股份。第二類是股價仍然太貴的好股,例如早前未急跌前的中移動,又例如現時的招商銀行(03968)。
總括而言,若「投資的我」並不十分熟悉投資那隻股票的盈利情況,特別是無把握它在股市大跌、經濟增長放緩時能否保時盈利增長,就好難話「愈跌愈買」,只能等熊市跌得較深時,等那些股份跌到殘、跌到爛賤時,才慢慢入市去買。在熊市中,寧願買貴,唔好買得太早。見到股市反彈,亦唔好心急去追。
美股第三日大反彈,第二季經濟增長優於市場預期,令製造業及金融業股大升,杜指急漲212點,升幅1.9%,升至11715點的高位,但未升穿此浪高點11780點。港股在昨日期指結算日回吐,昨晚美股急彈,唔知港股今日跟到幾多。
美國第二季經濟增長3.3%,高於市場預計的2.7% ,而第一季的增長是1.9%。第二季增長主要由岀口帶動,貿易差額減至3376億美元,單計貿易令經濟增3.1%,扣去此因素第二季只增長0.2%,第一季只增長0.1%。
美國失業人數342萬,上周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仍在42.5萬的高位,經濟學家預計,下半年美國內需將會再放慢,經濟將跌入傳統的衰退中。
熊市不宜投資,適宜投機。我咁講並唔係鼓勵人投機,只係講對股市的基本觀察。
一般而言,牛市的週期較長,升兩三年唔出奇,頭段升幅較平穩,尾段升得急之後,才會急促波動。但踏入熊市後,波動會好大,在熊市一期和熊市二期,大市急插急彈,上落波幅好大,反覆向下,投機者就趁著這些波動搵食,插得深時博反彈,彈得多時又博佢再向下插。
擅長炒作的中環茶友話,若以炒作而論,熊市易炒過牛市。炒作有風險,在牛市炒上時,若最後遇上股災時,可以一日跌30%,做咗好倉未必咁易走得切。但在熊市炒跌時,就唔會遇到一日升30%的大挾倉,挾升3、5%已經好多,造淡倉的炒家唔對路仲有得走。
熊市炒作另一個好處是週期短,一個月一浪下跌,跌到咁上下下個月又回到次級反彈浪,彈到咁上又回歸基本走勢向下。炒家捕捉這些週期,若要求不高,只去食一個走勢7成左右,都唔係太難補捉得到。
有炒作這些熊市短浪經驗的中環茶友話,熊市炒波幅戒之在貪,特別是反彈的次級走勢,唔可以要求太高,例如今年5月的反彈,大市彈到24000點他就走了,結果升近26000點,最後2000點食唔到,但他一啲都唔覺得可惜,因為彈到咁高出乎了他意料之外,想食埋尾段的反彈,風險好高也。
你可能會話,我無乜興趣投機,所以陸羽仁話熊市適合投機,可能並不是你杯茶,不過世事有時有微炒的關係,炒作又和投資有關。茶友話,正路計熊市由二期轉入三期後,股市會愈來愈靜,成交愈來愈少,無論下跌或反彈的幅度都會收窄,股市會變得好悶,炒波幅會愈來愈難,其實這些死寂的日子,往往就是股市否極泰來的日子,牛市會俏俏開始。
所以即使係唔炒作的投資者,都可以留意住熊市的波動,到波幅愈收愈窄時,投資的機會慢慢會出現。那些時候上下波動都減少,「投資的我」即使不慎買錯,股票繼續跌,都唔再會以一日幾個巴仙的速度大插,心理上較易承受,
美股上周中段急升,到周五回落,在戴爾電腦業績不理想等消息影響下,杜指急跌171點,收報11543點,美股又一次衝高回落,11780點的頂部堅不可破,暫時還是在上落波動。
颶風 Gustav吹到美國海岸,採油作業全部停產,油價回升,10月期油今早在澳洲市升1.52美元,升1.3%,升到116.98美元一桶。美元亦回軟,兌日圓跌番到一周低位,今早在東京市造108.21圓,比上周紐約收市價108.8圓回軟。歐元兌美元亦由紐約市的1.4673,跌到1.4697。整而言,美元呢一浪回升兌歐元最強,早前歐元升得過份,而家歐洲面對減息救經濟的壓力,所以歐元未能止瀉。
講番股市,美股在美元仍強的走勢下,仍在反彈浪高位附近波動,但港股卻已遠離這一浪在7月底造出的浪頂23369點,後來在上周四期指結算日又造出一個小浪頂21546點,恐怕又成為一個小浪高位,短期內難以上破,形成這個反彈浪完美的一級級向下走勢。港股比美股更早從反彈浪頂回落,主要因為以中移動(00941)為首的紅色股走勢極弱,上周反彈也是炒中移動業績,一到上周四出業績時,就玩好消息出貨,等你以為上周四是期指結算日大戶會炒埋呢一日,點知佢早一日已出咗貨,等你以為結算日有得升,就俾人抽水啦。
連續幾日講熊市,主要想為大家再淋吓冷水,令大家對熊市多點體認,知道熊市無咁快完,牛市無咁快會來。熊市有不同的下跌型態,有不同的成因,你想估佢幾快會完,就要明白佢下跌的型態和成因。
今日先講跌市的型態。最典型的熊市型態是以急插式下跌開始,我地會叫嗰啲跌市做股災,股市一日跌30%,盲o既都知道係熊市,近年美國最典型的股災是1987年10月的跌市,而香港最典型的股災係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跌市。87年美國股拖累港股亦大跌,當時的財政司翟克誠在半夜3點俾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叫醒,話要停市4天,李福兆話要停市是希望港股可避過美國股市,翟克誠未瞓醒就同意咗,結果港股停完市開番,仲大鑊,將累積幾日的跌幅一次過反映,美股大插完大反彈,反彈完再插,港股睇完人地場戲的悲劇結局才開市,就連反彈都無得彈,因為明知係悲劇結局,就無人咁蠢去撈底,停市令香股跌得更慘,跌到香港一個華資大戶賭輸期指輸到想唔找數,要港府逼佢找數;後來港府亦全面整頓聯交所,李福兆難逃牢獄之災。
美國在87年出現一日跌30%的股災後,美國政府就成立救市小組,防止股災式跌市再出現,結果過去21年美國股市真係有大跌,好少出現股災,而2001年911事件差唔多要出股災,都俾美國政府成功大放水扭轉跌市。香港無咁好彩,87年之後10年,到97年又出現股災,呢次股災源於亞洲金融風暴,但香港係主要衝擊對象,大炒家在股市和匯市雙途進攻,想同時衝低股市和港元匯價,特區政府新丁上場,就要接受嚴格考驗,頂到港元匯價就頂唔到股市,恒指在97年10月17000點,直插到10000點,開始時又係一日跌1000點、2000點咁樣下插,跌到98年初牛皮一輪,到年中又插落5800點,最後政府睇通個局,入市干預股市收場。
若熊市以股災式下插開始,熊市好快確認,股民想唔接受都唔得。但若熊市以慢跌開始,熊市遲遲未確認,到確認了亦有好多人唔信,溫水煑蛙,殺傷力亦可以好大。以美股為例,若股市直線下插,死得人多,對金融體系衝擊尤大,隨時頂唔順,因為大銀行快速崩潰,就會出現金融巨災。所以美國政府有救市小組,出術頂吓股市,令股市跌吓又彈,股吓又彈,無出現股災式下跌,好處是把痛楚減輕,好似一個人捱打,1日被人連打10鑊,可能頂唔頂死咗,但10鑊分開10日去打,可能又易頂好多,不過卻把痛苦延長了。政府已經俾機會你走,你夠醒目早發現,跌得幾跌就減倉,就可以把痛苦實質地減少,正如你俾人打兩三日,打了兩三鑊就閃咗,就好好多,你坐係度俾人打夠10鑊,可能唔死,但都會好慘。
好多網友期望終極一跌會來臨,其實有個假設,認為股市跌完終極一跌就見咗底,但我有少少擔心呢種溫水煑蛙式跌市,其實無乜終極一跌,港股已經到咗一級級落的地步,跌2000點、3000點,又彈番你1000幾點,上上落落,彈完再跌,有排都未跌完,當然跌得深時,波幅點數會減少,但都會繼續這種退三步進一步半的型態,還有相當一段時間要捱落去。
AIG股價大跌5.5%,Credit Suisse分析員Thomas Gallagher 本來估計AIG 第3季每股有盈利0.13美元,昨日大幅調低至每股虧損0.86美元,因為最近信貸市場惡化,會令AIG要為債券相關投資作更多撇備。
肯薩斯州的細銀行Columbian Bank被州銀行專員及聯邦政府存款監管機構關閉,此銀行有7.5億美元資產。 現時聯邦政府手上有問題的銀行名單共有90間,在今年第1季就增長了18%。現時去估那一間銀行是最後一間倒閉的銀行,變得全無意義,因為隨時有銀行唔掂。
美國第4大證券行雷曼兄弟早前因韓國發展銀行有意收購而大升,昨日因收購可能告吹而大跌6.6%。美國金融市場變得非常脆弱,隨時因利好和利淡消息大幅波動。RBC Capital Markets 的債券策略師 T.J. Marta的比喻幾搞笑,佢話「現時美國金融市場的情況,係我有生以來看過最長的一套恐怖片。」問題是呢套恐怖片唔知幾時播得完。
呢個熊市有排未玩完,對股民影響很大,一般人以為熊市無乜大不了,都係上上落落,股票照炒。事實並非如此,熊市和牛市有好大分別,陸羽仁會一連幾天告訴大家熊市的特點。基本原則係「熊市只適宜投機者去玩,不適合投資者」。
一般散戶分兩種,第一種是「投資的我」,呢種人不喜歡炒出炒入,只想買股長揸。另一種是「投機的我」,經常進出,賺短期波幅。以「投資的我」而言,買入股票長揸,如果遇上牛市,就好易贏錢。剛結朿這次牛市,恒指由06年頭約15000點起步,升了一段,到06年中一度跌番近15000點的水平不破,之後就扶搖直上,到07年10月升到近32000點的高位,「投資的我」在06年頭至07年中買股票,揸住唔放,回落都唔放,直到07年10月,全部都會賺錢,總之識買股票就會贏,買入一線龍頭大股固然贏得多,買入二線股輪流炒亦都執唔少,買入四、五線的雞股如果有莊家炒作,更加係成倍成倍咁升,所以一句總結,牛市總體趨勢反覆向上時,「投資的我」盲目買,盲目揸,都會贏錢。
但同一個邏輯,在熊市之中就好災難,因為熊市的走勢是反覆向下,「投資的我」在任何一點買入股票,揸住唔放,當大市向下時,股票也向下,所以就會不斷會輸錢,係牛市同一個邏輯的相反,盲目買,盲目揸,在熊市任一個位入市都會輸錢。
你可能會話,我係長線投資者,唔驚,頂多就揸長線,揸佢5年、10年同佢鬥命長,咁講本來都啱,但有兩種情況令長揸都好唔掂,第一是愈買愈多;第二是你買嗰隻股票在熊市過後可以翻身,買著一沉不起的股票,喊都無謂。
先講愈買愈多,散戶遇到個市不斷跌,股票愈來愈平,若有閒錢在手,好多人不單止唔放,仲會加注,就係我所講的「溝淡」,假設你在高位10元買1隻股票,買了1萬股,跌到5元再買1萬股,再跌到2.5元再買1萬股,3萬股平均價5.83元,成本17.5萬元,最後隻股跌到1元時,你夾埋輸咗15萬元,如果揸住原來的1萬股唔賣唔賣,唔加注溝淡,只係輸9萬元,可見在熊市溝淡的禍害,會把股民在熊市買股的災難不斷擴大。
另一個問題係熊市揸股,要隻股在災難後見到家鄉至得,你高位買著隻電盈(00008),佢由高位28元,跌到低位5合1,現價4.8元,等如合併前0.96元,得番少少渣。同股唔同命,如果在2000年高位40元買了中移動(00941),雖然在2003年跌到低位14元,但最後番上來,現價仍有94.3元,呢啲股買貴咗無所謂,最後會見家鄉,但係有啲股買貴咗,可能好耐、甚至永遠不能上岸。
散戶可能買錯衰股,可能控制唔到自己不斷買股溝淡的隱憂,話熊市買股充滿風險,並不為過,所以「投資的我」在熊市最好忍手,少買為妙。 美股在大跌後反彈,油價回升至116美元,令能源股向上,加上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有足夠資金維持到年底,杜指升26點,升到11412點。
德國商業信心指數下跌,令市場相信美元較安全,美元兌歐元再上高位,美元指數升穿77,美國靠累死其他國家受惠。
昨日講到熊市只宜投機,不宜投資,那麼甚麼時候才適合投資呢?答案是熊市結朿後,牛市開始的初階段。
可能你馬上會問:「熊市結朿,牛市開始初,係唔係咁易分得清呀?」我話的確不易分得清,但你不要好準咁在熊市最低位撈到底,不用買到最平的股票,即使錯過了熊市最底部,牛市已開始,已反彈一段才去買,都唔係咁緊要,因為仲有好長時期慢慢揸,慢慢食。
舉中移動(00941)的例子可以說明。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到2003年沙士時股市跌到低潮,中移動在03年第2季跌到14個幾的低位,即使你好鈍,在03年沙士時完全唔敢買股,到04年股市明顯跌到定,熊去牛來的跡象已相當明顯,你可以輕易在04年用20幾元的價錢買到中移動,之後佢逐年上升,到去年10月最高升到160元,假設在04年以25元買股,3年間最高變了6.4倍。
我講過熊市的主要特徵是一浪低於一浪,每次下跌,又跌穿上一浪下跌的低位。而牛市的特徵剛剛相反,係一浪高於一浪,每次上升,又會升穿上一浪的浪頂。套落去睇03年的中移動,佢在第2季初見過14個幾的低位後,之後再跌,都未穿過、甚至未接近過呢個低位,所以睇完03年全年中移動的走勢後,不難確定佢已離開熊市。04年中移動股價還上下浮沉,未出現顯著升勢,到05年開始一步步上升,進一浪高於一浪的走勢,明顯進入熊市。即係話你即使在04年都未想買中移動,到05年見佢開始升時才買,仍然可以在30元以下買到貨。
人人都想在14元最低位買到中移動,在160元最高位放,但咁高難的動作,在100個人中,有99個做唔到,所以唔好對自己要求咁高。假如20幾元買到中移動,130元、140元放得到,都好叻o架啦,降低要求,做得成功的機會大啲。想買入14元的中移動,只能在低位去撈底,唔係唔得,要知道在熊市急跌中咁做,也要冒不低的風險,即使買入好股,還可能要跌幾成,要自己頂得順至好。
有個美資大戶同我講,話而家的股市不用心急去追,關鍵係美股未見底,港股長遠走勢離唔開美股,所以港股亦未見底。佢話美國至少要公布一兩季GDP負增長,才有希望見底,所以現在離底還有一段時間,想買股唔使急。呢個大戶亦用03年沙士做例子,話佢見香港樓市在03年跌到殘,到04年跌定開始反彈之後,他才在香港買豪宅,至今回報可觀,他話等到熊市清楚結朿後才入市都未遲。
現時港股不斷穿底,符合哂熊市特徵,反彈又上唔番高位,,未似已到熊市終結時,投資的我,等吓先啦。
美股第二日反彈,7月耐用品訂單意外地上升1.3%,比估計的零增長為高,刺激股市向上;油價再升2美元,令能源股上升;其他按揭金融公司成功發債,亦令分析員估計房利美和房地美盈利會增加,杜指升89點,升至11502點,升幅0.8%,繼續反彈走勢。
昨日講到熊市不宜投資,可能惹起「價值投資者」的質疑,話只要睇啱股票價值,何懼愈跌愈買。
「愈跌愈買」的講法,源於股神巴菲特,話佢計啱股價的內在價值,如果發覺股價比內在價值有明顯折讓,就可入貨,入貨後如果再跌,佢會愈跌愈買。
又舉中移動(00941)做例子,唔好講內在價值咁複雜,講番簡單一些的數字。中移動現價市盈率16倍,息率2.2厘,以過往在牛市的標準,這種數字簡直係抵買,我地又應該點樣睇16倍市盈率的中移動呢?
中移動剛公布中期純利308億元人民幣,升51%,超過市場預期,問題是中移動能否全年保持這種高盈利增長,若能維持,故然抵買。睇市盈率有兩點要留意,第一是市場評價有主觀成份,第二是中移動能否維持現有的盈利增長,兩點亦互有相關。市場可以接受到幾多倍市盈率,係一個主觀感覺,以較誇張的大陸市場為例,6000點時,好多股票的市盈率去到50幾、60倍。如今跌到2000幾點,公司市盈率就回到20幾倍。有些盈利較穩健的公司,可能在6000點時和在2000幾點時盈利情況都無改變,但市場接受到o既股價就有天壤之別,這就是市場的主觀成份。「市場先生」有時出好貴價錢買一隻股票,有時出好平價錢買同一隻股票。
可能公司本身能否維持盈利增長更加重要,以中移動為例,市場俾16倍市盈率買一隻股票,表面看投資要16年咁長時間先至收得番,主要是假設呢間公司是高增長股,盈利每年會顯著增長,未來幾年盈利升得幾升,會拉番低市盈率,令投資不要16年咁長就收得番。問題的關鍵是公司盈利在經濟放緩時,能否維持高速增長呢?若盈利一倒退,呢個「高增長」的故事就破壞哂,即係市盈率因盈利下降而上升(盈利下降,股價唔變,市盈率就會上升),唔止16年才可收回投資,所以遇到盈利下跌,市場失望時,股價會馬上下跌。故然中移動中期盈利理想,股價有一定支持,剩下的問題就只係睇大市走向喇。
我估一般散戶唔係咁易計到股份的內在價值,亦唔係咁易具體估計到公司未來幾年的盈利,但大體上都可以睇到邊類股份危險啲,第一類是盈利可能受投資市場影響者,例如保險股,佢地好多收益來自投資,A股大跌,令它們投資收益大減,甚至投資部份要蝕入肉,所以我有點怕這類股份。第二類是股價仍然太貴的好股,例如早前未急跌前的中移動,又例如現時的招商銀行(03968)。
總括而言,若「投資的我」並不十分熟悉投資那隻股票的盈利情況,特別是無把握它在股市大跌、經濟增長放緩時能否保時盈利增長,就好難話「愈跌愈買」,只能等熊市跌得較深時,等那些股份跌到殘、跌到爛賤時,才慢慢入市去買。在熊市中,寧願買貴,唔好買得太早。見到股市反彈,亦唔好心急去追。
美股第三日大反彈,第二季經濟增長優於市場預期,令製造業及金融業股大升,杜指急漲212點,升幅1.9%,升至11715點的高位,但未升穿此浪高點11780點。港股在昨日期指結算日回吐,昨晚美股急彈,唔知港股今日跟到幾多。
美國第二季經濟增長3.3%,高於市場預計的2.7% ,而第一季的增長是1.9%。第二季增長主要由岀口帶動,貿易差額減至3376億美元,單計貿易令經濟增3.1%,扣去此因素第二季只增長0.2%,第一季只增長0.1%。
美國失業人數342萬,上周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仍在42.5萬的高位,經濟學家預計,下半年美國內需將會再放慢,經濟將跌入傳統的衰退中。
熊市不宜投資,適宜投機。我咁講並唔係鼓勵人投機,只係講對股市的基本觀察。
一般而言,牛市的週期較長,升兩三年唔出奇,頭段升幅較平穩,尾段升得急之後,才會急促波動。但踏入熊市後,波動會好大,在熊市一期和熊市二期,大市急插急彈,上落波幅好大,反覆向下,投機者就趁著這些波動搵食,插得深時博反彈,彈得多時又博佢再向下插。
擅長炒作的中環茶友話,若以炒作而論,熊市易炒過牛市。炒作有風險,在牛市炒上時,若最後遇上股災時,可以一日跌30%,做咗好倉未必咁易走得切。但在熊市炒跌時,就唔會遇到一日升30%的大挾倉,挾升3、5%已經好多,造淡倉的炒家唔對路仲有得走。
熊市炒作另一個好處是週期短,一個月一浪下跌,跌到咁上下下個月又回到次級反彈浪,彈到咁上又回歸基本走勢向下。炒家捕捉這些週期,若要求不高,只去食一個走勢7成左右,都唔係太難補捉得到。
有炒作這些熊市短浪經驗的中環茶友話,熊市炒波幅戒之在貪,特別是反彈的次級走勢,唔可以要求太高,例如今年5月的反彈,大市彈到24000點他就走了,結果升近26000點,最後2000點食唔到,但他一啲都唔覺得可惜,因為彈到咁高出乎了他意料之外,想食埋尾段的反彈,風險好高也。
你可能會話,我無乜興趣投機,所以陸羽仁話熊市適合投機,可能並不是你杯茶,不過世事有時有微炒的關係,炒作又和投資有關。茶友話,正路計熊市由二期轉入三期後,股市會愈來愈靜,成交愈來愈少,無論下跌或反彈的幅度都會收窄,股市會變得好悶,炒波幅會愈來愈難,其實這些死寂的日子,往往就是股市否極泰來的日子,牛市會俏俏開始。
所以即使係唔炒作的投資者,都可以留意住熊市的波動,到波幅愈收愈窄時,投資的機會慢慢會出現。那些時候上下波動都減少,「投資的我」即使不慎買錯,股票繼續跌,都唔再會以一日幾個巴仙的速度大插,心理上較易承受,
美股上周中段急升,到周五回落,在戴爾電腦業績不理想等消息影響下,杜指急跌171點,收報11543點,美股又一次衝高回落,11780點的頂部堅不可破,暫時還是在上落波動。
颶風 Gustav吹到美國海岸,採油作業全部停產,油價回升,10月期油今早在澳洲市升1.52美元,升1.3%,升到116.98美元一桶。美元亦回軟,兌日圓跌番到一周低位,今早在東京市造108.21圓,比上周紐約收市價108.8圓回軟。歐元兌美元亦由紐約市的1.4673,跌到1.4697。整而言,美元呢一浪回升兌歐元最強,早前歐元升得過份,而家歐洲面對減息救經濟的壓力,所以歐元未能止瀉。
講番股市,美股在美元仍強的走勢下,仍在反彈浪高位附近波動,但港股卻已遠離這一浪在7月底造出的浪頂23369點,後來在上周四期指結算日又造出一個小浪頂21546點,恐怕又成為一個小浪高位,短期內難以上破,形成這個反彈浪完美的一級級向下走勢。港股比美股更早從反彈浪頂回落,主要因為以中移動(00941)為首的紅色股走勢極弱,上周反彈也是炒中移動業績,一到上周四出業績時,就玩好消息出貨,等你以為上周四是期指結算日大戶會炒埋呢一日,點知佢早一日已出咗貨,等你以為結算日有得升,就俾人抽水啦。
連續幾日講熊市,主要想為大家再淋吓冷水,令大家對熊市多點體認,知道熊市無咁快完,牛市無咁快會來。熊市有不同的下跌型態,有不同的成因,你想估佢幾快會完,就要明白佢下跌的型態和成因。
今日先講跌市的型態。最典型的熊市型態是以急插式下跌開始,我地會叫嗰啲跌市做股災,股市一日跌30%,盲o既都知道係熊市,近年美國最典型的股災是1987年10月的跌市,而香港最典型的股災係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跌市。87年美國股拖累港股亦大跌,當時的財政司翟克誠在半夜3點俾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叫醒,話要停市4天,李福兆話要停市是希望港股可避過美國股市,翟克誠未瞓醒就同意咗,結果港股停完市開番,仲大鑊,將累積幾日的跌幅一次過反映,美股大插完大反彈,反彈完再插,港股睇完人地場戲的悲劇結局才開市,就連反彈都無得彈,因為明知係悲劇結局,就無人咁蠢去撈底,停市令香股跌得更慘,跌到香港一個華資大戶賭輸期指輸到想唔找數,要港府逼佢找數;後來港府亦全面整頓聯交所,李福兆難逃牢獄之災。
美國在87年出現一日跌30%的股災後,美國政府就成立救市小組,防止股災式跌市再出現,結果過去21年美國股市真係有大跌,好少出現股災,而2001年911事件差唔多要出股災,都俾美國政府成功大放水扭轉跌市。香港無咁好彩,87年之後10年,到97年又出現股災,呢次股災源於亞洲金融風暴,但香港係主要衝擊對象,大炒家在股市和匯市雙途進攻,想同時衝低股市和港元匯價,特區政府新丁上場,就要接受嚴格考驗,頂到港元匯價就頂唔到股市,恒指在97年10月17000點,直插到10000點,開始時又係一日跌1000點、2000點咁樣下插,跌到98年初牛皮一輪,到年中又插落5800點,最後政府睇通個局,入市干預股市收場。
若熊市以股災式下插開始,熊市好快確認,股民想唔接受都唔得。但若熊市以慢跌開始,熊市遲遲未確認,到確認了亦有好多人唔信,溫水煑蛙,殺傷力亦可以好大。以美股為例,若股市直線下插,死得人多,對金融體系衝擊尤大,隨時頂唔順,因為大銀行快速崩潰,就會出現金融巨災。所以美國政府有救市小組,出術頂吓股市,令股市跌吓又彈,股吓又彈,無出現股災式下跌,好處是把痛楚減輕,好似一個人捱打,1日被人連打10鑊,可能頂唔頂死咗,但10鑊分開10日去打,可能又易頂好多,不過卻把痛苦延長了。政府已經俾機會你走,你夠醒目早發現,跌得幾跌就減倉,就可以把痛苦實質地減少,正如你俾人打兩三日,打了兩三鑊就閃咗,就好好多,你坐係度俾人打夠10鑊,可能唔死,但都會好慘。
好多網友期望終極一跌會來臨,其實有個假設,認為股市跌完終極一跌就見咗底,但我有少少擔心呢種溫水煑蛙式跌市,其實無乜終極一跌,港股已經到咗一級級落的地步,跌2000點、3000點,又彈番你1000幾點,上上落落,彈完再跌,有排都未跌完,當然跌得深時,波幅點數會減少,但都會繼續這種退三步進一步半的型態,還有相當一段時間要捱落去。
19/06/08
蔡東豪的投資心得
網誌分類:報章財經要聞及評語 |
網誌日期:2006-06-18 13:36
記得早幾年前初讀原復生(蔡東豪)的財經文章時,便十分喜愛,感覺他的文章較曹仁超及石鏡泉要好得多,不久前他接受明報的專訪,筆者當然第一時間拜讀,文章如下:
【明報專訊】蔡東豪現為老牌工業股精電國際(0710)的行政總裁。他以財經文章(筆名「原復生」)聞名香港金融界,月旦香港上市公司、評論中西企業是其強項。他願意接受訪問自白理財心得,是教人期待的事情。
但他此時此刻的投資選擇,卻是返璞歸真,保守之極,原因十分簡單,原來是有一份好工……。
bottom-up 揀股不揀市
投資分析有所謂bottom-up investing,即是由下而上的揀股方法,看重公司本身的質素多於外圍環境,相信不管行業盛衰及經濟上落,好公司都可以跑贏同業,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bottom-up investing可以說是「揀股不揀市」。
讀蔡東豪的文章,會發現他甚少談息口走勢、通脹預測、經濟周期等宏觀課題,所以他自言傾向相信bottom-up這一套,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Peter Lynch(彼得‧林治)……你不要寫他是我的偶像……曾說過,一年不要花多於15分鐘去研究宏觀經濟。」蔡東豪說。Peter Lynch是享負盛名的富達前基金經理,他確實說過意思接近的說話﹕「如果你一年花13分鐘去預測經濟,你就浪費了10分鐘。」
IPO 不投資
要避免預測經濟的虛妄,不難﹔分析一家公司的好壞,卻有多不勝數的路徑,並不容易入手。蔡東豪認為,分析重點應該是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和執行力,相對於管理質素,其他都是較為次要的事情。
而一家公司的管理質素,不是短時間可以體現出來的,所以缺乏足夠往績的新上市公司的首次公開發售(IPO),自然不是蔡東豪那杯茶。
「我基本上不認同投資IPO。」原因是沒有往績,做不了深入分析,看不透公司的管理質素,「即使買遲了,總好過買錯了。」
contrarian 逆眾投資
蔡東豪是在上周初接受訪問,當時沒有人預料得到香港會有100萬人認購中國銀行(3988)IPO﹔說到不投資IPO時,他也沒有特別提及中行。但蔡東豪承認,他是contrarian(逆眾而行)。
當廣大群眾往東走,你偏要向西行,你就是一名contrarian。「做contrarian,很多時候都是對的。」蔡東豪深信。
他分析公司股票價值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看一些公司是否突然間受到人人吹捧」。2000年科網泡沫的全民狂熱,是他不斷反覆提及的例子。
HSBC 當作儲蓄
大家期待蔡東豪如何利用「bottom-up」、「contrarian」等理論去賺錢。有點反高潮的是,他的個人財富大部分是定期存款,股票買得不多,佔投資組合最大比重的股份,是牛頭角順嫂都懂得是「絕世好股」的匯豐控股(0005,HSBC)。「(組合中)還有其他藍籌股,我主要看有多少息收,當作儲蓄。」
採取這樣保守的投資策略,有很多前因,輸過大錢是其一。「年青時『到錢』,97年之前買樓又實賺,而且不用如買股票般經常『睇住』,所以主要投資買樓,買了數個單位。」
97年後他蝕讓全部單位、損手離場的故事,是很多香港人都擁有的共同經歷。
CEO 無暇投資
蔡東豪數年前結婚、生子,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是另一個儘管老套卻十分實際的原因。
不過傾向保守的最主要原因,是他覺得「力不到不為財」,而他現在已沒有時間由早到晚留意市場變化,有再高強的分析能力,也無暇施展出來。完全沒有「用錢搵大錢」的衝動﹖「沒有……但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他冷靜回應。
沒有時間,是因為蔡東豪現在是上市公司精電的CEO,即行政總裁,一家公司最高級的管理人。而他相信做好這個CEO的角色所得到的回報,肯定遠高於在其他投資工具上花費心力,所以放棄個人投資,專心打工,是理性的抉擇。
NEXT 學習對象
蔡東豪在訪問中提及了兩家上市公司——壹傳媒(0282,NEXT Media)和大快活(0052)。
他沒有買入兩家公司的股份,卻對他們的管理層大表佩服,前者以港人為班底勇闖台灣報業市場而能夠站穩陣腳,匪夷所思﹔後者近年知錯能改,銳意革新,成績驕人。
他不是向大家推薦兩家公司的股份,倒像是為自己樹立榜樣﹕出色的管理能力,能帶領企業邁向成功。出任精電CEO讓他有實踐信念的機會,也是他目前押下最大注碼的投資。
(見〈明報〉5月30日的發言)
筆者評語:由下而上的投資(bottom-up investing)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心得,但筆者會運用由下而上的投資之餘,也會參考一下由上而下的投資,再參考一下技術分析(T.A.)及逆向投資(contrarian),然後再回頭到運用回由下而上的投資心得,始終「多謀者勝」。
網誌日期:2006-06-18 13:36
記得早幾年前初讀原復生(蔡東豪)的財經文章時,便十分喜愛,感覺他的文章較曹仁超及石鏡泉要好得多,不久前他接受明報的專訪,筆者當然第一時間拜讀,文章如下:
【明報專訊】蔡東豪現為老牌工業股精電國際(0710)的行政總裁。他以財經文章(筆名「原復生」)聞名香港金融界,月旦香港上市公司、評論中西企業是其強項。他願意接受訪問自白理財心得,是教人期待的事情。
但他此時此刻的投資選擇,卻是返璞歸真,保守之極,原因十分簡單,原來是有一份好工……。
bottom-up 揀股不揀市
投資分析有所謂bottom-up investing,即是由下而上的揀股方法,看重公司本身的質素多於外圍環境,相信不管行業盛衰及經濟上落,好公司都可以跑贏同業,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bottom-up investing可以說是「揀股不揀市」。
讀蔡東豪的文章,會發現他甚少談息口走勢、通脹預測、經濟周期等宏觀課題,所以他自言傾向相信bottom-up這一套,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Peter Lynch(彼得‧林治)……你不要寫他是我的偶像……曾說過,一年不要花多於15分鐘去研究宏觀經濟。」蔡東豪說。Peter Lynch是享負盛名的富達前基金經理,他確實說過意思接近的說話﹕「如果你一年花13分鐘去預測經濟,你就浪費了10分鐘。」
IPO 不投資
要避免預測經濟的虛妄,不難﹔分析一家公司的好壞,卻有多不勝數的路徑,並不容易入手。蔡東豪認為,分析重點應該是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和執行力,相對於管理質素,其他都是較為次要的事情。
而一家公司的管理質素,不是短時間可以體現出來的,所以缺乏足夠往績的新上市公司的首次公開發售(IPO),自然不是蔡東豪那杯茶。
「我基本上不認同投資IPO。」原因是沒有往績,做不了深入分析,看不透公司的管理質素,「即使買遲了,總好過買錯了。」
contrarian 逆眾投資
蔡東豪是在上周初接受訪問,當時沒有人預料得到香港會有100萬人認購中國銀行(3988)IPO﹔說到不投資IPO時,他也沒有特別提及中行。但蔡東豪承認,他是contrarian(逆眾而行)。
當廣大群眾往東走,你偏要向西行,你就是一名contrarian。「做contrarian,很多時候都是對的。」蔡東豪深信。
他分析公司股票價值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看一些公司是否突然間受到人人吹捧」。2000年科網泡沫的全民狂熱,是他不斷反覆提及的例子。
HSBC 當作儲蓄
大家期待蔡東豪如何利用「bottom-up」、「contrarian」等理論去賺錢。有點反高潮的是,他的個人財富大部分是定期存款,股票買得不多,佔投資組合最大比重的股份,是牛頭角順嫂都懂得是「絕世好股」的匯豐控股(0005,HSBC)。「(組合中)還有其他藍籌股,我主要看有多少息收,當作儲蓄。」
採取這樣保守的投資策略,有很多前因,輸過大錢是其一。「年青時『到錢』,97年之前買樓又實賺,而且不用如買股票般經常『睇住』,所以主要投資買樓,買了數個單位。」
97年後他蝕讓全部單位、損手離場的故事,是很多香港人都擁有的共同經歷。
CEO 無暇投資
蔡東豪數年前結婚、生子,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是另一個儘管老套卻十分實際的原因。
不過傾向保守的最主要原因,是他覺得「力不到不為財」,而他現在已沒有時間由早到晚留意市場變化,有再高強的分析能力,也無暇施展出來。完全沒有「用錢搵大錢」的衝動﹖「沒有……但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他冷靜回應。
沒有時間,是因為蔡東豪現在是上市公司精電的CEO,即行政總裁,一家公司最高級的管理人。而他相信做好這個CEO的角色所得到的回報,肯定遠高於在其他投資工具上花費心力,所以放棄個人投資,專心打工,是理性的抉擇。
NEXT 學習對象
蔡東豪在訪問中提及了兩家上市公司——壹傳媒(0282,NEXT Media)和大快活(0052)。
他沒有買入兩家公司的股份,卻對他們的管理層大表佩服,前者以港人為班底勇闖台灣報業市場而能夠站穩陣腳,匪夷所思﹔後者近年知錯能改,銳意革新,成績驕人。
他不是向大家推薦兩家公司的股份,倒像是為自己樹立榜樣﹕出色的管理能力,能帶領企業邁向成功。出任精電CEO讓他有實踐信念的機會,也是他目前押下最大注碼的投資。
(見〈明報〉5月30日的發言)
筆者評語:由下而上的投資(bottom-up investing)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心得,但筆者會運用由下而上的投資之餘,也會參考一下由上而下的投資,再參考一下技術分析(T.A.)及逆向投資(contrarian),然後再回頭到運用回由下而上的投資心得,始終「多謀者勝」。
19/05/08
雙頂 / 雙底 Double Top / Double Bottom
另一威力強勁的技術分析形態,就是雙頂和雙底。雙頂走勢像英文字母M,是股價見頂之兆,後市回落機會頗大。
繼續以上文的思捷(330)走勢圖為例,該股在二OO五年八月第一次升穿六十元,本來氣勢如虹,但不久即被沽盤拉下來,形成第一個頂。
當股價回落至五十六元左右,好友又重整旗鼓,再次吸納,試衝上次的高位。由於嘗試突破再次失敗,便形成第二個頂,甚至跌破頸線(由第一個頂跌下來的低位,向橫伸延而成),即確認雙頂,反映市場買盤沒有足夠的信心,任由淡友佔有上風,新一輪跌勢可期,所以投資者有貨應沽。
雙底的走勢,則像英文字母W,是股價見底的跡象。二OO五年三月,和黃(13)因受3G前途困擾,致股價低殘,有投資者開始趁機買貨,帶動股價向上,形成第一個底。
股價升一、兩成之後,投資者開始獲利回吐,股價因見沽盤,再次向下,但跌至上次低位時,又再有買盤出現,於是形成第二個底。之前兩次下試低位都不成功,故加強投資者的信心,預期只要衝破頸線,股份即可正式踏入升軌。
惟須注意,雙頂與雙頂是最容易出現走勢陷阱的技術分析圖形。以雙頂為例,因為股價在一輪下跌之後反彈,在還沒有突破上一回高位之前,我們實在無法判別這一輪的反彈,是在營造雙頂回落之局,還是破位再上,甚至一浪高於一浪。投資者若等到下破頸線位才沽貨,是不是遲了一些?若提早沽貨,在股價與上一回頂點的同時離場,又會不會踏入走勢陷阱?
帳面值 / 市帳率 Book Value / Price-to-Book Ratio (P/B)
分析股份的投資價值,並非證券分析員的專利。每當中國內地的銀行股上市時,散戶總見某某分析員說其帳面值多少、市帳率幾多倍等等,看似高深莫測,但有關的概念其實不難了解。
粗略地說,帳面值相等於股東資金價值,即是將公司的資產總值,減去負債總值,以及優先股等少數股東權益後,而得出的價值。說白了,帳面值反映的,就是公司一旦結業,清付所有負債後,還餘下多少資產可派予股東。
打開交通銀行(3328)的二OO六年年報,可見該行擁有九百一十六億元的股東資金,若平均分予全體四百五十八億股的話,即每股帳面值為兩元。以其八元四角的股價計算,即市帳率為四點二倍。
該行的每股資產明明只值兩元,為甚麼投資者願意以四倍價錢買入? 此反映市場看好其前景或經營概念,投資者認為,就算現在貴一點入股也值得。除市盈率外,市帳率也是一個衡量股份平貴的指標,理論上數值愈低,股份便愈值得買。
市帳率在企業收購時,更具參考價值。作為收購者,第一件事當然是衡量將要買下的企業,其資產到底值多少錢,然後才決定是不是應該付出比資產值高的價錢來收購?如果是,該付多少?
為甚麼市盈率的參考作用,在這時候反而小了?因為企業被收購後,管理層也換了,以後的賺錢能力可能上升,也可能大幅下降,故只有資產是最實際。
當年新加坡星展銀行收購香港道亨銀行時,人人說貴,就是因為星展買入道亨的價錢,超過兩倍的市帳率。當然,星展最後向股東證明了,這項收購是正確的,道亨(如今已合併於星展旗下)不但為其帶來巨大的利潤,也引進新的商機。
在股市低迷時,一些地產股的市帳率可以低至不足零點一,這也就是說,地產商正以低於一折的價錢出售資產給你,這時候不買,更待何時?二OO三年,我買入新世界發展 (17),就是因為其市帳率是所有地產股中最低的,代表折扣也是最大的。
市盈率與增長比率 Price/Earnings To Growth (PEG)
股份的市盈率太低,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某程度上,此反映該股備受市場冷待,投資者不願付出高價買入。市盈率高,則代表股份偏貴,但投資股票,下注的是前景,如果該公司大有增長空間,那麼,就
算現價稍高,也不無道理。
要在回報和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投資者可參考市盈率與增長比率。一般來說,市盈率與增長比率少於一,才叫合理。根據摩根士丹利以往的研究,此比率偏低的大型股份,在隨後一年,多數可跑贏大市。
市盈率與增長比率,尤其適用於評估高增長的股份。以中移動(941)為例,其二OO六年的每股盈利約三元三角,股價八十元左右,即往績市盈率為二十四倍。然而,由於其盈利增長達兩成多,即市盈率與增長比率等於一,故股價可能稍微偏高,但未算極不合理。
如果將所有股票的過往市盈率走勢圖展示出來,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有些股票的市盈率長期偏高,有些則長期偏低。代表美國紐約股市的道瓊斯指數,市盈率也長期比納斯達克指數低,為甚麼?因為在納斯達克市場掛牌的股份,都是經營創新科技業務的股份,由於其增長速度比較快,所以市盈率也比較高。
大陸股市市盈率之高,雖令人擔心,但在中國上市企業,增長速度也夠快。中國全國的經濟,年年以近一成的速度增長,優質的上市企業增長速度更快,市盈率自然就偏高。由此可見,市盈率與增長率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個很強的關係,除了摩根士丹利外,學術界也有大量有關市盈率與企業增長率的研究。
除了增長率外,影響市盈率的因素還有利率。利率高,人們傾向將錢存於銀行,不願冒風險投資,股價因而受影響,令市盈率就偏低。相反的,利率低時,人們傾向將資金投入股市,以尋求更高回報。當股價上升,市盈率自然也隨之上升,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投資者那麼關注美國聯儲局的一舉一動,也如此留意美國之利率走勢。
市盈率 / 盈利回報率 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 Earnings Yield
知道如何計算企業的盈利能力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我們的投資何時才能回本?懂得計算市盈率,投資者便可知回本期。
如果市盈率是十倍,即表示如企業每年盈利不變,投資者持有股份十年,公司便可為他賺回本金。舉例說,匯控(5)的股價約一百四十五元,二OO六年每股盈利近十一元,市盈率大概十三倍。投資者若於此價買入匯控,假設該行以後每年賺十一元,那麼十三年後,便可累積賺回那一百四十五元。
市盈率雖然是選股最基本的指標之一,但單憑市盈率高低,是無法辨別股份便宜或是昂貴。十倍市盈率,對於銀行股來說是便宜,但對於航運股,便可能算貴;中國電訊股的市盈率達二十倍,可能仍屬合理,但如果是工業股,投資者便須三思。不過,一般熱炒的龍頭股和明星股,多數都享有較高的市盈率。
只要將市盈率的算式倒過來,就可以得出盈利回報率,以便與其他投資工具的回報率比較。同樣以匯控為例,其盈利回報率約七釐半,這個數字代表,股東每投資一百元,該行每年可為他賺回七元五角,回報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和債券孳息,故把資金交予匯控做生意,可能比存款在銀行好。
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低市盈率的股份,因為有些股票的市盈率,根本長期都偏低,尤其一些被認為風險較高的股份。須知市盈率低,不代表股價會上升,即使市盈率再低也未必會回升。
我們利用市盈率,作為投資的參考指南時,更應該考慮同一隻股份在不同時間的市盈率變化。從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了解某隻股份的過往市盈率,在不同時況中的高低和變化幅度,從而判斷目前的股價,到底是偏高還是偏低。
此外,恆生指數成分股整體的平均市盈率,也是值得參考的數字。在過去大部分的時間裡,恆生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都介乎於八倍與二十四倍之間。所以,愈是接近二十四倍,大市風險自然愈大;反之,愈是接近八倍,則表示股價低迷,可以趁機揀選便宜貨。
美國預託證券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 (ADR)
預託證券的出現,是歷史使然。一九二七年的時候,英國企業並不獲准於海外上市。為求籌集國際資金,聰明的英倫商家便發行預託證券,以遊走法律的灰色地帶。
與直接在美國上市不同,預託證券只是是一紙憑據,證明投資者持有股份。這張憑據可以自由轉讓、以美元 報價,也可在美股市場交易結算,投資者更有權分享股息,實際上和真正持股差不多,所以頗受美國投資者歡迎。
不少知名港股,包括和黃(13)和港燈(6)等,均在美發行預託證券。以港燈為例,該集團將自己的股份交予花旗銀行託存,便可在美國市場發行預託證券,投資者買賣時,只須將憑據轉手,而毋須飄洋過海的來港將股份過戶。
美國預託證券的收市價,往往成為香港股市開市時最重要的參考價。不過,因為美股與港股的運作時間,完全沒有重疊之處,所以我們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在美國預託證券市場掛牌的港股升跌,而無法採取甚麼行動。這個股價的波動,對港股的開市只有短暫的影響,沒有甚麼其他特殊的啟示,即使有,當投資者知道的時候,也已經太遲了。
另一威力強勁的技術分析形態,就是雙頂和雙底。雙頂走勢像英文字母M,是股價見頂之兆,後市回落機會頗大。
繼續以上文的思捷(330)走勢圖為例,該股在二OO五年八月第一次升穿六十元,本來氣勢如虹,但不久即被沽盤拉下來,形成第一個頂。
當股價回落至五十六元左右,好友又重整旗鼓,再次吸納,試衝上次的高位。由於嘗試突破再次失敗,便形成第二個頂,甚至跌破頸線(由第一個頂跌下來的低位,向橫伸延而成),即確認雙頂,反映市場買盤沒有足夠的信心,任由淡友佔有上風,新一輪跌勢可期,所以投資者有貨應沽。
雙底的走勢,則像英文字母W,是股價見底的跡象。二OO五年三月,和黃(13)因受3G前途困擾,致股價低殘,有投資者開始趁機買貨,帶動股價向上,形成第一個底。
股價升一、兩成之後,投資者開始獲利回吐,股價因見沽盤,再次向下,但跌至上次低位時,又再有買盤出現,於是形成第二個底。之前兩次下試低位都不成功,故加強投資者的信心,預期只要衝破頸線,股份即可正式踏入升軌。
惟須注意,雙頂與雙頂是最容易出現走勢陷阱的技術分析圖形。以雙頂為例,因為股價在一輪下跌之後反彈,在還沒有突破上一回高位之前,我們實在無法判別這一輪的反彈,是在營造雙頂回落之局,還是破位再上,甚至一浪高於一浪。投資者若等到下破頸線位才沽貨,是不是遲了一些?若提早沽貨,在股價與上一回頂點的同時離場,又會不會踏入走勢陷阱?
帳面值 / 市帳率 Book Value / Price-to-Book Ratio (P/B)
分析股份的投資價值,並非證券分析員的專利。每當中國內地的銀行股上市時,散戶總見某某分析員說其帳面值多少、市帳率幾多倍等等,看似高深莫測,但有關的概念其實不難了解。
粗略地說,帳面值相等於股東資金價值,即是將公司的資產總值,減去負債總值,以及優先股等少數股東權益後,而得出的價值。說白了,帳面值反映的,就是公司一旦結業,清付所有負債後,還餘下多少資產可派予股東。
打開交通銀行(3328)的二OO六年年報,可見該行擁有九百一十六億元的股東資金,若平均分予全體四百五十八億股的話,即每股帳面值為兩元。以其八元四角的股價計算,即市帳率為四點二倍。
該行的每股資產明明只值兩元,為甚麼投資者願意以四倍價錢買入? 此反映市場看好其前景或經營概念,投資者認為,就算現在貴一點入股也值得。除市盈率外,市帳率也是一個衡量股份平貴的指標,理論上數值愈低,股份便愈值得買。
市帳率在企業收購時,更具參考價值。作為收購者,第一件事當然是衡量將要買下的企業,其資產到底值多少錢,然後才決定是不是應該付出比資產值高的價錢來收購?如果是,該付多少?
為甚麼市盈率的參考作用,在這時候反而小了?因為企業被收購後,管理層也換了,以後的賺錢能力可能上升,也可能大幅下降,故只有資產是最實際。
當年新加坡星展銀行收購香港道亨銀行時,人人說貴,就是因為星展買入道亨的價錢,超過兩倍的市帳率。當然,星展最後向股東證明了,這項收購是正確的,道亨(如今已合併於星展旗下)不但為其帶來巨大的利潤,也引進新的商機。
在股市低迷時,一些地產股的市帳率可以低至不足零點一,這也就是說,地產商正以低於一折的價錢出售資產給你,這時候不買,更待何時?二OO三年,我買入新世界發展 (17),就是因為其市帳率是所有地產股中最低的,代表折扣也是最大的。
市盈率與增長比率 Price/Earnings To Growth (PEG)
股份的市盈率太低,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某程度上,此反映該股備受市場冷待,投資者不願付出高價買入。市盈率高,則代表股份偏貴,但投資股票,下注的是前景,如果該公司大有增長空間,那麼,就
算現價稍高,也不無道理。
要在回報和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投資者可參考市盈率與增長比率。一般來說,市盈率與增長比率少於一,才叫合理。根據摩根士丹利以往的研究,此比率偏低的大型股份,在隨後一年,多數可跑贏大市。
市盈率與增長比率,尤其適用於評估高增長的股份。以中移動(941)為例,其二OO六年的每股盈利約三元三角,股價八十元左右,即往績市盈率為二十四倍。然而,由於其盈利增長達兩成多,即市盈率與增長比率等於一,故股價可能稍微偏高,但未算極不合理。
如果將所有股票的過往市盈率走勢圖展示出來,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有些股票的市盈率長期偏高,有些則長期偏低。代表美國紐約股市的道瓊斯指數,市盈率也長期比納斯達克指數低,為甚麼?因為在納斯達克市場掛牌的股份,都是經營創新科技業務的股份,由於其增長速度比較快,所以市盈率也比較高。
大陸股市市盈率之高,雖令人擔心,但在中國上市企業,增長速度也夠快。中國全國的經濟,年年以近一成的速度增長,優質的上市企業增長速度更快,市盈率自然就偏高。由此可見,市盈率與增長率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個很強的關係,除了摩根士丹利外,學術界也有大量有關市盈率與企業增長率的研究。
除了增長率外,影響市盈率的因素還有利率。利率高,人們傾向將錢存於銀行,不願冒風險投資,股價因而受影響,令市盈率就偏低。相反的,利率低時,人們傾向將資金投入股市,以尋求更高回報。當股價上升,市盈率自然也隨之上升,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投資者那麼關注美國聯儲局的一舉一動,也如此留意美國之利率走勢。
市盈率 / 盈利回報率 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 Earnings Yield
知道如何計算企業的盈利能力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我們的投資何時才能回本?懂得計算市盈率,投資者便可知回本期。
如果市盈率是十倍,即表示如企業每年盈利不變,投資者持有股份十年,公司便可為他賺回本金。舉例說,匯控(5)的股價約一百四十五元,二OO六年每股盈利近十一元,市盈率大概十三倍。投資者若於此價買入匯控,假設該行以後每年賺十一元,那麼十三年後,便可累積賺回那一百四十五元。
市盈率雖然是選股最基本的指標之一,但單憑市盈率高低,是無法辨別股份便宜或是昂貴。十倍市盈率,對於銀行股來說是便宜,但對於航運股,便可能算貴;中國電訊股的市盈率達二十倍,可能仍屬合理,但如果是工業股,投資者便須三思。不過,一般熱炒的龍頭股和明星股,多數都享有較高的市盈率。
只要將市盈率的算式倒過來,就可以得出盈利回報率,以便與其他投資工具的回報率比較。同樣以匯控為例,其盈利回報率約七釐半,這個數字代表,股東每投資一百元,該行每年可為他賺回七元五角,回報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和債券孳息,故把資金交予匯控做生意,可能比存款在銀行好。
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低市盈率的股份,因為有些股票的市盈率,根本長期都偏低,尤其一些被認為風險較高的股份。須知市盈率低,不代表股價會上升,即使市盈率再低也未必會回升。
我們利用市盈率,作為投資的參考指南時,更應該考慮同一隻股份在不同時間的市盈率變化。從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了解某隻股份的過往市盈率,在不同時況中的高低和變化幅度,從而判斷目前的股價,到底是偏高還是偏低。
此外,恆生指數成分股整體的平均市盈率,也是值得參考的數字。在過去大部分的時間裡,恆生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都介乎於八倍與二十四倍之間。所以,愈是接近二十四倍,大市風險自然愈大;反之,愈是接近八倍,則表示股價低迷,可以趁機揀選便宜貨。
美國預託證券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 (ADR)
預託證券的出現,是歷史使然。一九二七年的時候,英國企業並不獲准於海外上市。為求籌集國際資金,聰明的英倫商家便發行預託證券,以遊走法律的灰色地帶。
與直接在美國上市不同,預託證券只是是一紙憑據,證明投資者持有股份。這張憑據可以自由轉讓、以美元 報價,也可在美股市場交易結算,投資者更有權分享股息,實際上和真正持股差不多,所以頗受美國投資者歡迎。
不少知名港股,包括和黃(13)和港燈(6)等,均在美發行預託證券。以港燈為例,該集團將自己的股份交予花旗銀行託存,便可在美國市場發行預託證券,投資者買賣時,只須將憑據轉手,而毋須飄洋過海的來港將股份過戶。
美國預託證券的收市價,往往成為香港股市開市時最重要的參考價。不過,因為美股與港股的運作時間,完全沒有重疊之處,所以我們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在美國預託證券市場掛牌的港股升跌,而無法採取甚麼行動。這個股價的波動,對港股的開市只有短暫的影響,沒有甚麼其他特殊的啟示,即使有,當投資者知道的時候,也已經太遲了。
订阅:
博文 (Atom)